政治篇
■君臣
【一馬之奔,無一毛而不動;一舟之覆,無一物而不沉】〓出自北周庾信《擬連珠》。意思是:一匹馬在奔跑的時候,全身的毛沒有一根不跟著振動;一條船傾覆後,船上所有的東西沒有一樣不跟著沉沒。比喻國君對百姓、對整個國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。
【一手獨拍,雖疾無聲】〓出自《韓非子》。疾:快速。意思是:只用一隻手拍,速度再快,也沒有聲響。比喻君臣之間應互相配合,才能奏效。
【力多則人朝,力寡則朝於人,故明君務力】〓出自《韓非子;顯學》。務:致力於。意思是:國家強大,別人就來朝見,國家弱小,就要去朝見別人。因此,英明的國君會致力於壯大自己的實力。
【君有妒臣,則賢人不至】〓出自《荀子大略》。意思是:如果國君有愛嫉妒他人的臣子,那麼賢良的人就不會來輔佐他。
【下之事上也,不從其所令,從其所行】〓出自《禮記•緇衣》。事:對待。意思是:下級對待上級,不是聽從他的命令,而是順從他的行為。說明領導應當以身作則。
【上之所為,民之歸也】〓出自《左傳.襄公二十一年》。歸:歸附。意思是:上層人物的所作所為,民眾也會跟著做。
【上無驕行,下無諂德】〓出自《晏子春秋;內篇問上》。諂:奉承。意思是:國君不驕傲自大,下面的人就不會阿諛奉承。
【上不正,下參差】〓出自晉代楊泉《物理論》。參差:指混亂的樣子。居上位的人行為不端正、不正派,居下位的人就會錯誤百出。說明領導者應嚴於律己、以身作則。
【上樂施,則下益寬;上親賢,則下擇友】〓出自《孔子家語•王會》。益:更加。意思是:國君樂善好施,臣下則會更加寬厚;國君能親近賢才,則臣下交友都會審慎。
【上有毫髮之意,則下有丘山之取】出自宋代蘇轍《欒城集;久旱放民間債欠•貼黃》。意思是:居高位的人想要得到如同毫髮大小的東西,下面的人就會搜刮像山一樣大的東西。
【凡吏於土者,若知其職乎?蓋民之役,非以役民而已也】〓出自唐代柳宗元《送薛存義序》。若:你。意思是:那些在地方上做官的人,你知道他們的職責嗎?他們應該是民眾的僕役,而不僅僅是奴役民眾。
【天之生民,非為君也;天之立君,以為民也】〓出自《荀子•大略》。意思是:上天育民,並不是為了君主;但上天立君主,卻是要他為人民做事的。
【無君子莫治野人,無野人莫養君子】出自《孟子藤文公上》。君子:官吏。野人:老百姓。意思是:沒有當官的就沒有辦法治理百姓,沒有老百姓就無法養活當官的。說明在一個國家裡,官吏和百姓缺一不可。
【不以堯舜之心為君者,具君也;不以伊尹、周公之心為臣者,具臣也】出自唐代皮日休《鹿門隱書》。堯、舜:都是古代的賢明的帝王。伊尹、周公:是古代有名的賢臣。意思是:做君主,沒有像堯舜那樣的心境,就不是稱職的君主;做臣子,沒有像伊尹、周公那樣的心境,就不是稱職的臣子。
【公生明,偏生暗】出自《荀子;不苟》。暗:愚昧、糊塗。意思是:公正就會使人明於事理,偏私就會使人愚昧糊塗。說明為政者應該時刻保持公正之心。
【功不濫賞,罪不濫刑】出自唐代元結《至正》。意思是:對有功的人不隨意獎賞,對有罪的人也不亂加懲罰。
【主好要則百事詳,主好詳則百事荒】出自《荀子;王霸》。要:綱領。詳:完備,細密。意思是:如果君主善於提綱挈領,那麼百事都會做得十分周詳;如果君主喜歡什麼都管,那麼什麼事情都會荒廢。說明君主應該是統籌大局,而不是事必躬親。
【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惡惡之,此之謂民之父母】出自《禮記;大學》。好:喜好。惡:憎惡。意思是:當權者應該愛民之所愛,恨民之所恨,才能算得上是百姓的父母。
【在上位,不陵下;在下位,不援上】出自《禮記;中庸》。陵:同「凌」,欺凌。援:攀附。意思是:身居高位,不欺凌地位低的人;身居低位,也不攀附地位高的人。比喻領導者應該端正自持。
【執狐疑之心者,來讒賊之口;持不斷之意者,開群枉之門】出自《漢書;楚元王傳》。不斷:猶豫不決。意思是:多疑的人,容易被讒言所左右;優柔寡斷的人,容易讓惡人的邪說鑽空子。說明當權者不要亂加猜疑,應當善於決斷。
【表曲者景必邪,源清者流必潔】出自《資治通鑒》。表:古代測量日影計時的標杆。景:同「影」。邪:同「斜」。意思是:標杆是彎曲的,它的影子也必定是彎曲的;水源是清潔的,流水也必定是潔凈的。比喻上級公正廉明,下級就自然端正無邪。
【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】出自《論語•子路》。意思是:執政者如果自身言行正當,即便不下命令,下面的人也會去做;如果其言行不正,縱然下了命令,下面的人也不會聽從。
【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】出自《孟子;盡心下》。昭昭:明白。意思是:賢德之人,總是自己先對問題有了透徹的理解,才去教導別人。
【居上克明,為下克忠】出自《書;伊訓》。克:能夠。意思是:在高位的人應能夠體察下情,在低位的人應能夠竭盡忠誠。
【聞謗而怒者,讒之囮也;見譽而喜者,佞之媒也】出自隋代王通《中說•魏相》。謗:謗諫。囮:誘捕同類鳥用的活鳥。佞:花言巧語。意思是:聽到謗諫就發怒,這是讒言的喜子;受到讚揚就高興,這是讒佞的媒介。意在告誡當權者不能聞譽則喜、聞諫則怒。
【屋漏在下,止之在上;上漏不止,下不可居矣】出自三國時蜀國諸葛亮《納言》。意思是:雨水從屋頂漏到地下,要阻止它,就要堵住屋頂上的漏洞。屋頂不堵,則漏雨不止,下面就無法居住了。比喻下面出了問題,要從上面找根源。
【怒不犯無罪之人,喜不從可戮之士】出自(三國&蜀)諸葛亮《喜怒》。從:同「縱」,放縱。意思是:憤怒的時候,不要觸犯到無罪的人;高興的時候,也不能放縱應該殺頭的人。比喻國君不能感情用事。
【家貧思良妻,國亂思良相】出自《資治通鑒》。意思是:家境貧困,就會想要一個賢德的妻子;國家出現動亂,就會渴求一位治國有方的宰相。比喻形勢艱難時,就會盼望能解決問題的人出現。
【讒不自來,因疑而來;間不自入,乘隙而入】出自明代劉基《郁離子•畏鬼》。間:挑撥離間的話。意思是:讒言不會自己來,而是因為心中有了疑惑才來;離間的話不會自己鑽入,而是因為有了矛盾和隔閡才來。
【智者因危而建安,明者矯失而成德】出自唐代陸贄《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》。矯:糾正。意思是:智慧之人,可以在危急的情況下轉危為安;明達之人,往往能夠糾正自己的過失而成就自己的美德。
【善御者不忘其馬,善射者不忘其弓。善為上者不忘其下】出自漢代韓嬰《韓詩外傳》。御:駕車。意思是:好的車夫總是愛惜自己的馬,好的射手總是愛惜自己的弓,而好的君主總是想著自己的百姓。
【善罪身者,民不得罪也;不能罪身者,民罪之】出自《管子•小稱》。意思是:嚴於自我批評的人,人民就不會抱怨他;不肯自我批評的人,人民就會譴責他。
【從來有名士,不用無名錢】出自宋代羅大經《鶴林玉露•清廉》。士:官吏。意思是:自古有名聲遠播的官吏,就不用那些沒有正當來歷的錢。
【仕之患也,酷無酷,賄無賄,曠無曠】出自清代周壽昌《思益堂日札》。曠:曠職,不理職事。意思是:做官最讓人擔憂的就是,表面看上去不殘酷,而實際上卻很殘酷;表面看上去從不受賄,但實際上卻受了賄;表面看上去沒有不理職事,但實際上卻玩忽職守。
【臣不得其所欲於君者,君亦不能得其所求於臣也】出自《淮南子•主術訓》。意思是:如果大臣不能從君主那裡得到他想要的東西,那麼君主也就不能從大臣那裡得到他想要的東西。
【治民如治目,撥觸之則益昏;治吏如治齒牙,剔漱之則益利】出自元代張養浩《牧民忠告•御下》。昏:昏花。齒牙:牙齒。意思是:管理百姓就像醫治眼睛一樣,越是撥弄越是看不清;而管理官吏,則如同醫治牙齒,越是剔刷洗漱越是有好處。說明對待百姓要以寬厚仁愛處之,對待官吏要多加訓誡整治。
■治政
【人之有能有為,使羞其行,而邦其昌】出自《尚書;洪範》。羞:進獻,貢獻。而,同「爾」,你。意思是:對於那些有才能、有作為的人,要讓他們貢獻自己的力量,使你的國家昌盛。
【幾時拓土成王道,自古窮兵是禍胎】出自唐代李商隱詩《漢南書事》。王道:古代帝王以仁義治理天下的政策。窮兵:竭力發動戰爭。意思是:什麼時候開拓疆土能成就帝王的仁義政治?窮兵黷武自古就是災禍的根源。
【小不忍,則亂大謀】出自《論語•衛靈公》。意思是:小事上不能忍耐,就往往會破壞了大計劃。
【天下有道,則庶人不議】出自《論語•季氏》。庶人:百姓。意思是:國家的政治清明,那麼,百姓就不會有非議了。
【無政事,則財用不足】出自《孟子•盡心下》。政事:施政。意思是:沒有好的政治,國家的財政就會不足。說明政治對國家的財力有著直接的影響。
【無偏無黨,王道蕩蕩】出自《尚書•洪範》。蕩蕩:寬闊、廣大。意思是:不結黨營私,治國之道就會寬廣開闊。
【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,論世之事,因為之備】出自《韓非子•五蠹》。修:遵循。法:效法。意思是:不期望完全遵循過去,也不效法那些陳規,要研究現在的事情,從而做出相應的準備。說明政策應該因時而定。
【公道達而私門塞,公義明而私事息】出自《荀子•君道》。達:暢通。義:原則。意思是:公正的道路暢通了,徇私舞弊的門就被堵塞了;為公的原則明確了,私人的貪圖就停止了。用來告誡執政者應提倡為公以抵制私情的泛濫。
【以德服人者,中心悅而誠服也】出自《孟子•公孫丑上》。意思是:依靠自己的德行讓人信服的,人們才會喜歡,才能心悅誠服。
【民慮之於心而宣於口,成而行之,胡可壅也?若壅其口,其與能幾何】出自《國語•周語上》。壅:堵塞。與:跟從。意思是:百姓心裡的想法是經過成熟的考慮後說出來的,這是行成之後的自然流露,怎麼可以堵塞其口呢?如果真要堵塞言路,還會有誰擁護你呢?說明為政者應廣開言路。
【弗慮胡獲,弗為胡成】出自《尚書•太甲下》。弗:不。胡:怎麼。意思是:不經過思考,怎麼會有所收穫呢?不去實行,怎麼會有所成就呢?
【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】出自《孟子•梁惠王上》。老:第一個「老」為動詞,尊敬、敬養。幼:第一個「幼」為動詞,愛護。意思是:尊敬自己的長輩,並將這種尊敬也推廣到別人的長輩;愛護自己的孩子,並將這種愛護推廣到別人的孩子。
【有德則樂,樂則能久】出自《左傳•襄公二十四年》。意思是:君主有了德行,就能叫人民快樂;人民快樂了,國家就能長治久安。
【因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;失其所與,不知】出自《左傳•僖公三十年》。因:依靠。敝:損害,敗壞。與:同盟。知:明智。意思是:藉助了別人的力量,又反過來損害別人,這是不仁義的;失掉了自己的同盟,是不明智的。
【安危在是非,不在強弱;存亡在虛實,不在多寡】出自《韓非子•虛實》。國家安全與否在於君王是否是非分明,而不在於力量的強弱;國家的存亡在於君王是否掌握了實權,而不在於手下有多少人。
【約結已定,雖睹利敗,不欺其與】出自《荀子•王霸》。與:同盟的國家。意思是:既然兩國已經締結了盟約,就算看到了成敗,也不能欺騙結盟的國家。
【利不百,不變法;功不十,不易器】出自《商君書•更法》。意思是:沒有百倍的利益,不要輕易變法;沒有十倍的功效,不要輕易改變器具。
【但得官清吏不橫,便是村中歌舞時】出自宋代陸遊詩《春日雜興》。但:只。意思是:只要官吏都清正廉明,不橫行霸道,就是老百姓歡天喜地的時候了。
【賢不肖不雜則英傑至,是非不亂則國家治】出自《荀子•王制》。雜:混雜。意思是:賢人與不賢的人不相互混雜在一起,有才能的英傑就會到來;是與非不顛倒混雜,國家就會安定。
【治世不一道,便國不必法古】出自《商君書•更法》。道:方法。便:便利。意思是:治理國家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,只要對國家有利,就不必效法過去。
【治世者若登丘矣,必先躡其卑者,然後乃得履其高】出自漢代王符《潛夫論•衰制》。躡:登上。意思是:治理國家就好比登山,一定要先從最底層開始,慢慢登到高處。用來比喻治理國家要從最基本的方面下手。
【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】出自《孟子•公孫丑下》。道:仁政。意思是:能夠施行仁政的人,幫助他的人就多;而不施行仁政的人,幫助他的人就少。現多用來形容正義的事業就能得到支持,不合乎正義的倒行逆施則會遭到人們的反對。
【善為國者,倉廩雖滿,不偷於農】出自《商君書•農戰》。偷:疏忽。意思是:善於治理國家的人,即便糧倉總是滿滿的,也不會放鬆農業生產。
【德惟治,否德亂】出自《尚書•太甲下》。意思是:以德來治理國家,就會天下太平;反之,就會天下大亂。
【一人飛升,仙及雞犬】出自清代蒲松齡《聊齋志異•促織》。意思是:一個人得道上了天,連他的雞犬也都跟著成了仙。用來諷刺舊時一人發跡,附從者也跟著得勢的黑暗政治現象。現常說:「一人得道,雞犬升天。」
【一朝權在手,便把令來行】出自明代顧大典《青衫記》。意思是:一旦掌握了權力,就發號施令。深刻揭露了官場上小人得志的猖狂表現。
【三年清知府,十萬雪花銀】出自清代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。雪花銀:白銀。意思是:擔任三年「清廉」的知府,就可以撈到十萬兩的白銀。表現了當時貪官污吏成風的黑暗現實。
【文臣不愛錢,武臣不惜死,天下太平矣】出自《宋史•岳飛傳》。意思是:文官不貪圖錢財,武官不貪生怕死,國家就會太平興旺。
【堯舜之人,非生而治也;桀紂之人,非生而亂也,故治亂在上也】出自《管子•霸言》。堯舜:指唐堯和虞舜,相傳都是古代的聖賢之君。桀紂:指夏桀和商紂,古代的兩個暴君。意思是:堯舜時代的百姓,不是天生就好治理的;桀紂時代的百姓,也不是天生就愛作亂的。因此,治和亂的根本在於上面的統治者。
【時移而法不易者亂】出自《韓非子•心度》。意思是:時代已經變化了,而治理國家的方法不改變,那麼,國家就會出現混亂。
【治國常富,亂國常貧】出自《管子•治國》。安定的國家往往富有,而社會混亂的國家則常常貧窮。說明國家的貧富與政治有著直接的關係。
【十羊九牧,其令難行;一國三公,適從何在】出自唐代劉知幾《史通•忤時》。公:主公。意思是:十隻羊,九人放,號令就難以執行;一個國家如果有三個主公,人們就不知道該聽誰的了。說明執政要避免政出多門,事權不一。
【馬上得之,寧可以馬上治之乎】出自《史記•陸賈列傳》。意思是:騎馬打下來的天下,怎麼可以還在馬上治理呢?比喻可以用武力得天下,但卻不能再用武力來治理天下,而是應講究治術。
【以書為御者,不盡於馬之情;以古制今者,不達事之變】出自《戰國策•趙策》。盡:通曉。意思是:只按照書上的方法來駕御車馬的,不能完全掌握馬的脾性;只用古人的方法來管理現今的人,就不能通達時勢的變化。說明治國不能死守教條,要因時因事制宜。
【世質則官少,世文則吏多】出自晉代傅玄《傅子•官人》。質:質樸。文:浮華。意思是:時代風氣質樸,社會上的官員就少;時代風氣浮華,社會上的官員就多。
【治國有常,而利民為本;政教有經,而令行為上】出自《淮南子•氾論訓》。常:準則。本:根本。經:準則。上:極至。意思是:治理國家有不變的法則,但最根本的是讓人民獲利;政治教化也有固定的模式,但最緊要的是讓政令暢通無阻。
【莫言萬木死,不因一葉秋】出自唐代邵謁詩《論證》。秋:枯黃。意思是:不要說萬木凋零不是因為一片葉子的枯黃。比喻臨民治國要見微知著、防微杜漸。
【善為政者,弊則補之,決則塞之】出自漢代桓寬《鹽鐵論•申韓》。決:缺口。意思是:善於治理國家的人,發現了弊端就會立即補救,看到了漏洞,就會馬上堵塞。
■安危
【安危在出令,存亡在所任】出自《史記•楚元忘世家》。意思是:國家的安危在於所發布的法令,國家的存亡在於所任用的人才。說明君主必須謹慎出令、善於用人。
【安者非一日而安也,危者非一日而危也】出自《漢書•賈誼傳》。意思是:安定和危亂都不是一天形成的。說明事物都有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,提醒當權者應明察秋毫、防微杜漸。
【貧生於富,弱生於強,亂生於治,危生於安】出自漢代王符《潛夫論•浮侈》。意思是:貧窮生於富貴,弱小生於強大,混亂生於太平,危急生於安定。說明事物矛盾的兩方面總是相互轉化的,提醒君主應防微杜漸。
【得士者靖,失士者亂】出自《亢倉子•政道》。靖:安定。意思是:得到人才,國家就會安定,失去人才,國家就會混亂。
【大者不能,小者不為,是棄國捐身之道也】出自《荀子•大略》。捐:丟棄,捨棄。意思是:大事做不來,小事不去做,這是亡國亡身的道路。
【大樹將顛,非一繩所維】出自(南朝•宋)范曄《後漢書》。意思是:大樹將要倒下,不是一根繩子就能拉住的。用來比喻國家衰敗,大勢將去,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能挽救的。
【天下之勢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】出自明代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。意思是:天下的形勢就是分裂久了,到一定的時候必然會歸於統一;統一久了,到一定的時候必然會分裂。說明社會形式總是不斷發展變化著的。
【不義而強,其斃必速】出自《左傳•昭公元年》。意思是:用不道義的手段變得強大,其滅亡一定很快。
【以日治者王,以夜治者強,以宿治者削】出自《商君書•去強》。宿:隔夜。意思是:政務能在當日處理完的,可以稱王天下;能在當晚處理完的,能使國家強大;要等到第二天才處理完的,國家就會削弱。
【四海變秋氣,一室難為春】出自清代龔自珍《自春徂秋,偶有所觸,拉雜書之,漫不詮次,得十五首》。秋氣:秋天的景象,比喻國家的衰敗。天下都已經是秋天的景象了,一處也很難維持春色了。
【聖人不察乎存亡,而察其所以然】出自《列子•說符》。然:指前句的「存亡」。意思是:聖明之人不是著重看國家的興亡,而是透過這一現象,著重看國家之所以興亡的原因。
【有諤諤爭臣者其國昌,有默默諛臣者其國亡】出自漢代韓嬰《韓詩外傳》。諤諤:直言不諱的樣子。意思是:如果大臣都敢於爭相直言進諫,那麼這個國家就能昌盛;如果大臣都不思言諫,專事阿諛,那麼國家就將衰敗。說明國君應虛心納諫,並任用直言之士。
【存在得道而不在於大也,亡在失道而不在於小也】出自《淮南子•氾論訓》。道:道義。意思是:國家能夠安存不在於疆土遼闊,而在於其合乎道義,國家滅亡也不在於地域狹小,而在於不合乎道義。
【興廢由人事,山川空地形】出自唐代劉禹錫詩《金陵懷古》。人事:人之所為。空:徒然。地形:指地勢的險要。意思是:國家興衰取決於人的所作所為,而不是依靠山川地勢的險要。
【身莫不惡死,而未嘗有不死;國莫不惡亡,而未嘗有不亡】出自宋代李覯《慶曆民言•開諱》。惡:憎惡。意思是:人沒有不憎恨死亡的,但沒有人能夠不死;國家沒有不憎恨滅亡的,但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永遠不滅亡。說明人之生老病死和國家的興亡盛衰都是不可避免的。
【國無小,不可易也;無備雖眾,不可恃也】出自《左傳•僖公二十二年》。易:輕視。恃:倚仗。意思是:一個國家,無論多小,都不能輕視;如果沒有準備,即便國家再大,人口再多,也不能倚仗。
【蠹眾而木折,隙大而牆壞】出自《商君書•修權》。蠹:蛀蟲。意思是:蛀蟲太多了,樹木就會折斷;牆上的縫隙大了,牆就會倒塌。比喻國家有太多的貪官、政治上有大的漏洞就會滅亡。
■人才
【一目之視也,不若二目之視也;一耳之聽也,不若二耳之聽也】出自《墨子•尚同下》。意思是:一隻眼睛不如兩隻眼睛看得明白;一隻耳朵不如兩隻耳朵聽得清楚。比喻國君應有賢臣輔佐。
【人心無算處,國手有輸時】出自唐代裴說詩《棋》。國手:一國里最好的棋手。意思是:任何人都會有考慮不周全的時候,即使是全國最好的棋手,也會偶爾輸給別人。
【人惟求舊,器非求舊,惟新】出自《尚書•盤庚上》。意思是:用人要選用熟悉的臣子,不要像選用器具那樣只要新的,不要舊的。
【力弱者勿任其厚負,才卑者勿屍其隆位】出自宋代黃晞《聱隅子•三王上篇》。厚負:沉重的東西。屍:空占著位子而不做事。隆位:高位。意思是:力量小的人,不要讓他背負太沉重的東西,才能低的人不要讓他空占著高位而不做事情。
【萬碩之鼎,不可滿以盂水;一鈞之鐘,不可容於泉流】出自北齊劉晝《劉子•均任》。碩:同「石」,古代容量單位,萬碩,形容極多。鈞:古代重量單位,一鈞等於15公斤。鍾:一種圓形的壺。意思是:能夠盛下萬石的大鼎,只用一小盂水是無法將其灌滿的;只能盛一鈞的小鍾,也盛不下不斷流下的泉水。比喻用人要量才授任。
【與其位,勿奪其職;任以事,勿間以言】出自宋代陳亮《論開誠之道》。意思是:既然將官位給了他,就不要干涉他的職權;既然將事物交給了他,就不要總是指手畫腳。
【千鈞之弩,不以鼷鼠發機;萬石之鐘,不為尺梃成響】出自明代張居正《辛未會試程策》。鼷鼠:鼠中最小的一類。發機:拔動弩牙。梃:木棒;尺梃,一尺長的木棒。
【小材雖累日,不離於小官;賢材雖未久,不害為輔佐】出自《漢書•董仲舒傳》。不害:不妨。意思是:才華不出眾的人,不管任職多久,還是只能做個小官;才華卓越的人,即使任職的時間不長,一樣可以作為輔佐之臣。說明用人不應論資排輩。
【天下安,注意相;天下危,注意將】出自《漢書•陸賈傳》。意思是:國家太平時,應注意發揮宰相的作用,讓國家繁榮昌盛;國家危亂的時候,應注意發揮大將的作用,使國家免於危難。
【無德不貴,無能不官】出自《荀子•王制》。意思是:沒有德行操守的人不能使之成為尊貴之人;沒有才能的人不能使其為官。說明不能重用那些沒有德行沒有才華的人。
【不以一眚掩大德】出自《左傳•僖公三十三年》。眚:原指眼翳,引申為過失。意思是:不能因為一點小過錯就抹殺了一個人的大功德。
【不責人所不及,不強人所不能,不苦人所不好】出自隋代王通《文中子•魏相》。好:喜好。意思是:不苛求屬下做其做不到的事情,不強迫屬下做其不擅長的事情,不逼迫屬下做其不願意做的事情。
【泰山不讓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擇細流,故能就其深】出自《史記•李斯列傳》。讓:辭讓。擇:剔除。意思是:泰山不辭讓每一塊微小的土壤,所以才能夠那樣巍峨壯觀;河海不拒絕每一條細小的水流,所以才那樣深不可測。
【牛驥以並駕而俱疲,工拙以混吹而莫辨】出自明代張居正《陳六事疏》。驥:駿馬。工:技藝高的人。意思是:牛和駿馬共拉一輛車,結果都被拖疲了;善吹的和不善吹的樂工一起吹奏,就無法分辨優劣。用來比喻不分能力高低一同使用,就看不出其才能高下。
【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古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】出自(五代•後晉)劉晌《後唐書•魏徵傳》。意思是:拿銅鏡來對照自己,可以使衣帽整齊;拿古代的事當作鏡子來對照自己,可以知道國家興衰的原因;拿人當作鏡子來對照自己,可以知道自己的正確與錯誤。
【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】出自漢代班固《漢書•東方朔傳》。察:苛察。徒:同夥,朋友。意思是:水太過清澈,就沒有魚在裡面生長了;人太過苛察,就沒有朋友了。
【歸國寶,不若獻賢而進士】出自《墨子•親土》。歸:同「饋」,贈送。意思是:給國君獻上稀世珍寶,不如給國君推薦有才之士。
【用人之術,任之必專,信之必篤,然後能盡其材而可共成事】出自宋代歐陽修《為君難論上》。篤:篤實。意思是:用人之法在於,任用他必須專一,信任他必須堅定,這樣才能讓他的才幹充分發揮出來,和他共同做好事情。
【用得正人,為善者皆勸;誤用惡人,不善者競進】出自唐代吳兢《貞觀政要•擇官》。勸:勸勉、鼓勵。意思是:任用的是正直的人,良善之人就會受到鼓勵;而誤用了邪惡之人,壞人就會紛紛混進來。
【休言女子非英物,夜夜龍泉壁上鳴】出自清代秋瑾詞《鷓鴣天》。龍泉:寶劍名,泛指寶劍。意思是:不要說女子不能成為英傑人物,我牆上的寶劍每天夜裡都在發出響聲!說明女子也同樣可以有所作為。
【並驥而走者,五里而罷;乘驥而御之,不倦而取道多】出自《戰國策•趙策三》。驥:駿馬。走:跑。罷:同「疲」,疲憊。意思是:與駿馬一同奔跑,五里路就會感到疲憊;而騎著駿馬跑,不但自己不累,跑的路還要多。比喻領導者如能很好地使用人才,既可以讓自己輕鬆,又可以將事情做好。
【君子不以言舉人,不以人廢言】出自《論語•衛靈公》。以:因為。意思是:君子不因為有別人說其好話就舉薦他,也不因為一個人犯了錯誤,就連他所說的正確的話也捨棄掉。
【其計乃可用,不羞其位;其言可行,而不責其辯】出自《淮南子•主術訓》。羞:同「丑」,以為恥。意思是:如果一個人的計策高明可用,就不要因為他的地位低下而恥於採納;如果一個人的話正確可行,就不要責怪他巧言善辯。
【賢能,不待次而舉;罷不能,不待須而廢】出自《荀子•王制》。次:停留;不待次,就是不稍耽擱。罷:同「疲」,軟弱無能。須:片刻。意思是:對於有德有才之人,應當立即提拔;對於無德無才的人,則應當立即罷免。
【國有賢士而不用,非士之過,有國者之恥】出自漢代桓寬《鹽鐵論•國病》。意思是:國家有賢德之士而不任用,不是賢德之士的過失,而應該是擁有這個國家的君主的羞恥。
【周公吐哺,天下歸心】出自(三國•魏)曹操《短歌行》。周公:姓姬,名旦,西周時政治家,一心輔佐周朝。哺:嘴裡的食物。相傳周公「一沐三握髮,一飯三吐哺,起以待士」,形容其虛心熱情地接待賢人。意思是:只要能像周公那樣禮賢下士,就會得到天下人的擁護和愛戴。
【官在得人,不在員多】出自《資治通鑒•唐太宗貞觀元年》。意思是:選擇官員的要點不在多,而在於能真正得到賢能。
【都蔗雖甘,殆不可杖;佞人悅己,亦不可相】出自漢代劉向《杖銘》。意思是:甘蔗雖然甘甜,但卻不能用來做手杖;奸佞小人雖然能讓自己高興,但卻不能讓他做宰相。說明領導應警惕那些巧言諂媚之人。
【非我而當者,吾師也;是我而當者,吾友也;諂諛我者,吾賊也】出自《荀子•修身》。非:批評。當:恰當。是:肯定。意思是:對我的過錯批評得正確的,是我的老師;對我的優點給予恰當的肯定的,是我的朋友;而阿諛奉承我的,則是害我的人。
【教之、養之、取之、任之,有有非其道,則足以敗亂天下之人才】出自宋代王安石《上仁宗皇帝言事書》。意思是:教育、培養、選拔、任用,只要其中一個關節出了問題,就足以敗壞天下所有的人才。
【中原莫道無麟鳳,自是皇家結網疏】出自唐代陳陶詩《閑居雜興》。麟鳳:比喻傑出的人才。意思是:不要說中國沒有傑出的人才,那是因為皇家搜求人才的網結得還不夠密。說明並不是缺乏人才,關鍵是執政者要勤於採擇。
【內稱不避親,外舉不避怨】出自《禮記•儒行》。稱:舉薦。怨:仇家。意思是:舉薦人才,要內部不迴避親屬,外部不埋沒仇家。說明舉薦者應胸懷寬廣,以客觀實際為準則。
【身賢者賢也,能進賢者亦賢也】出自漢代徐幹《中論•審大臣》。意思是:本身賢能的是賢人,能夠舉薦賢人的也是賢人。說明舉薦人也很重要。
【非有獨見之明,專任眾人之譽,不以己察,不以事考,亦何由獲大賢哉】出自漢代徐幹《中論•審大臣》。意思是:沒有自己獨到的眼光,專門任用眾人的讚譽之人,不親自了解,不用事實考察,怎麼能夠獲得那些大賢之才呢?
【峻極之山,非一石所成;凌雲之榭,非一木所構】出自北齊劉晝《劉子•薦賢》。榭:建築在台上的房屋。意思是:至為高峻的大山,不是由一塊石頭所壘成的;高入雲霄的台榭,也不是用一根木頭建成的。比喻僅靠個別的賢才是不能將國家治理好的。
【人之才,成於專而毀於雜】出自宋代王安石《上仁宗皇帝言事書》。專:工作穩定。雜:不穩定。意思是:人的才能,只有在相對穩定的使用中才能形成和表現出來,而在反覆多變隨意調遣中消磨掉。
【幹將不可以縫線,巨象不可以捕鼠】出自晉代葛洪《抱朴子•用刑》。幹將:寶劍名,後泛指寶劍。意思是:寶劍雖好,但卻不能用來縫製衣物;大象雖大,但卻不能用來捕捉老鼠。比喻人才各有其擅長的一面,也各有其不擅長的一面。
【不知人之短,不知人之長,不知人長中之短,不知人短中之長,則不可以用人,不可以教人】出自清代魏源《默觚下•治篇七》。意思是:不了解人的缺點,不了解人的優點,不了解人優點中的缺點,不了解人缺點中的優點,就不可以隨便用人,不可以隨便教人。
■納言
【人慾自見其形,必資明鏡;君欲自知其過,必待忠臣】出自《資治通鑒•唐太宗貞觀元年》。意思是:人們要想看到自己的形象,必須用明鏡來自照;君王要想知道自己的過失,一定要聽取忠臣的進諫。
【木受繩則直,人受諫則聖】出自《孔子家語•子路初見》。繩:墨線,木工用來取直的工具。諫:規勸。意思是:木料經過墨線畫線,就能夠取直;人能接受別人的意見就能成為聖人。
【烏鳶之卵不毀,而後鳳凰集;誹謗之罪不誅,而後良言進】出自《漢書•路溫舒傳》。意思是:烏鴉鷂鷹的蛋不被毀壞,然後,才有鳳凰聚集而來;君主對犯有誹謗罪的人不誅殺,然後,才有忠良之言進諫。
【用人之言,若自己出】出自唐代魏徵《群書治要•尚書》。自:從。意思是:採納別人提出來的意見就要像採納自己的意見一樣。說明接受別人的意見要虛心。
【眾人之唯唯,不如一士之諤諤】出自唐代吳兢《貞觀政要•納諫》。唯唯:應承順從。諤諤:直言的樣子。意思是:眾多的人都唯唯諾諾、應承順從,也比不上一個人直言爭辯。
【多指亂視,多言亂聽】出自明代張居正《陳六事書》。意思是:對眾人的話必須善於分析,擇優而用,不可盲從。
【聽言不可不察,不察則善不善不分,善不善不分,亂莫大焉】出自《呂氏春秋•聽言》。意思是:聽來的話一定要詳細地考察,不考察就可能會分不清好壞,分不清好壞,就會釀成大禍。
【良藥生人,不能生不飲者】出自清代唐甄《潛書•鮮君》。生:救活。意思是:雖然良藥可以救活有病之人,但卻無法救活不飲用它的人。
【良藥苦於口,而利於病;忠言逆於耳,而利於行】出自《孔子家語•六本》。行:做事。意思是:雖然良藥吃到嘴裡感覺苦,但對病痛有好處;正直的勸告雖然聽起來不順耳,但對人做事有好處。
【君之所以明者,兼聽也;君之所以暗者,偏信也】出自漢代王符《潛夫論•明暗》。《資治通鑒》里也作:「兼聽則明,偏聽則暗。」意思是:君王之所以能明辨是非,是因為能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;君王之所以昏庸腐朽,是因為他偏信偏聽。
【明主者務聞其過,不欲聞其善】出自《戰國策•燕策一》。務:致力。意思是:英明的君主總是願意聽取自己的過錯,而不想聽別人對自己正確行為的誇讚。
【聞死而慍,則醫不敢斥其疾;言亡而怒,則臣不敢爭其失】出自宋代李覯《慶曆民言•開諱》。慍:發怒。失:過失。意思是:聽到死亡就發怒,那麼醫生也不敢告訴他疾病的所在;聽到國亡就發火,那麼大臣也不敢指出君主的過失。說明上層不能諱言過失,否則就會阻塞言路。
【虛談廢務,浮文妨要】出自(南朝•宋)劉義慶《世說新語•言語》。虛談:空談。浮:浮華。要:國事。意思是:空洞無物的談話會荒廢掉政務,浮華而不實際的文章會妨礙國家大事。
■法度
【九州生氣恃風雷,萬馬齊喑究可哀】出自清代龔自珍《己亥雜詩》。九州:中國。恃:依靠。喑:啞。究:畢竟,到底。意思是:中國要煥發勃勃的生機,還要依靠風暴雷霆般的變革,無聲無息的沉悶局面畢竟是悲哀的。
【亡國之法有可隨者,治國之俗有可非者】出自《淮南子•說山訓》。隨:仿效。非:指責、批評。意思是:亡亂國家的政治也有可以仿效的地方;安定國家的習俗也有可以批評的地方。說明不是亡亂國家的一切都是壞的,也不是安定國家的一切都是好的。
【天網恢恢,疏而不失】出自《老子》。天網:天道之網。恢恢:廣大的樣子。意思是:天道之網,極為廣大,雖然看起來稀疏,但決不會有所疏漏。用來比喻壞人難以逃脫制裁。
【車之不前也,馬不力也,不策馬而策車何益?法之不行也,人不力也,不議人而議法何益】出自明代張居正《辛未會試程策》。不力:不儘力。策:用鞭子抽打。意思是:車子不往前走,是因為馬沒有儘力,不抽打馬而抽打車有什麼用呢?法令不能好好執行,是因為人不得力,不找人的問題而找法令的問題有什麼用呢?
【水可使不濫,不可使無流】出自漢代荀悅《申鑒•政體》。意思是:人可以讓水不泛濫,但卻不能讓水不流動。用來比喻政令應留有一定的餘地,不要太苛刻。
【令苛則不聽,禁多則不行】出自《呂氏春秋•適威》。意思是:法令過於嚴厲,人們反而不聽從;禁令過於繁多,反而不能執行。
【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懼之】出自《老子》。奈何:為什麼。意思是:既然人民不畏懼死亡,為什麼還要用死亡來威脅他們呢?是說嚴酷的刑法不能讓人民屈服。
【刑罰不足以移風,殺戮不足以禁奸】出自《淮南子•主術訓》。意思是:單靠刑罰不能夠改變社會的不良風氣;單靠殺戮也不能夠禁止壞人壞事。說明要想社會秩序井然,不能光靠刑罰和殺戮,還要重視道德教育。
【執古以繩今,是為誣今;執今以繩古,是為誣古】出自清代魏源《默觚•治篇》。繩:衡量。誣:歪曲、誣衊。意思是:用古代的標準來衡量現在,是對現在的歪曲;拿現在的標準去衡量古代,也是對古代的歪曲。說明社會在不斷地發展變化,要尊重歷史,尊重現實。
【言多變則不信,令頻改則難從】出自宋代歐陽修《准詔言事上書》。意思是:言語反覆多變,就不能取信於人;政令朝出夕改,人們就無所適從。
【治國有常,利民為本】出自《文子•上義》。常:準則。意思是:管理國家有一定的準則,即以對老百姓有利為根本。
【法與時轉則治,治與世宜則有功】出自《韓非子•心度》。轉:變化。意思是:法度能夠跟著時代一起變化,就會使國家安定;治理的方法能夠與社會實際相適應,就會有成績。
【法無古今,惟其時之所宜與民之所按耳】出自明代張居正《辛未會試程策》。意思是:法令該不該堅持,不在於它的年代長短,而在於它是否適用於當時的情況,是否有利於百姓的安定。
【治國無法,則民朋黨而下比,飾巧以成其私】出自《管子•君臣上》。比:勾結。巧:虛浮、不實。意思是:治理國家如果沒有法度,人們就會結幫拉派、相互勾結,弄虛作假來牟取私利。
【草茅弗去則害禾穀,盜賊弗誅則傷良民】出自《管子•明法解》。草茅:雜草。意思是:不除掉有害的雜草,就會妨害莊稼的生長;不誅殺盜賊,就會傷害到守法之民。說明一定要對壞人嚴懲不貸。
【家有常業,雖飢不餓;國有常法,雖危不亡】出自《韓非子•飾邪》。意思是:家裡有了固定的產業,即使遇上饑荒也不會挨餓;國家有了固定的法制,即使遇上危難也不會滅亡。
【情可順而不可徇,法宜嚴而不宜猛】出自明代張居正《陳六事疏》。徇:曲從。猛:嚴厲。意思是:民情可以順應但不能曲從,法制應該嚴明但不能嚴酷。
【善琴弈者不視譜,善相馬者不按圖】出自清代魏源《默觚•學篇》。弈:下棋。意思是:擅長彈奏、下棋的人不用死盯著琴譜或棋譜;擅長相馬的人也不會總是按照圖上畫的樣子來分辨馬的好壞。用來比喻治理國家和人民也不必拘泥於已有的成法。
【不因喜以加賞,不因怒以加罰】出自《晏子春秋•內篇問上》。意思是:不因為高興就多加獎賞,也不因為憤怒就加以懲罰。說明獎懲不應因個人的喜怒而變化不定,而是應該有一定的標準。
【刑過不避大臣,賞善不遺匹夫】出自《韓非子•有度》。匹夫:平民。意思是:懲罰有罪過的人,就是大臣也不要放過;獎賞有功勞的人,就是平民百姓也不能遺漏。
【過時而賞與無賞同,後事而罰與不罰同】出自明代王守仁《申明賞罰以勵人心疏》。後事:事情過了之後。意思是:錯過了獎賞的時機就如同沒有獎賞,等事情過了之後再處罰就如同沒有處罰。
【妄賞不勸,妄罰不畏】出自宋代謝諤《十銘》。妄:胡亂。勸:鼓勵。意思是:亂加獎賞不能達到勸勉眾人的目的,胡亂的懲罰也不能使人畏懼。
【賞不勸謂之止善,罰不懲謂之縱惡】出自唐代魏徵《群書治要•申鑒》。意思是:如果賞賜不是用來鼓勵好事,就是對善行的壓制;如果懲罰不是用來懲辦罪惡,就是對罪惡的縱容。
【賞當其勞,無功者自退;罰當其罪,為惡者戒懼】出自唐代吳兢《貞觀政要•擇官》。勞:功勞。意思是:獎賞了那些真正有功勞的人,無功的人自然就不爭了;懲罰了真正有罪的人,做壞事的人也就害怕了。說明只有賞罰適宜,才能真正起到懲惡揚善的作用。
【賞罰不信,則禁令不行】出自《韓非子•外儲說左上》。行:施行。意思是:如果賞罰不守信用,那麼禁令就難以推行。
【賞毫釐之善,必有所勸;罰纖芥之惡,必有所阻】出自(三國•魏)桓范《政要論•為君難》。意思是:獎賞再小的好事,也能對人們有鼓舞作用;懲罰再小的罪過,也能對壞人壞事有遏制的作用。
【賞務速而後勸,罰務速而後懲】出自唐代柳宗元《斷刑論下》。務:務必。意思是:獎賞一定要力求及時,然後,才能起到鼓勵勸勉的作用;懲罰也要力求及時,然後,才能起到警戒的作用。
■得民
【人無於水鑒,當於民鑒】出自《尚書•酒誥》。意思是:為政的人不應該把水作為鏡子,而是應該把人民當做鏡子。比喻應以百姓的反映檢查為政的得失。
【人所歸者天所與,人所畔者天所去】出自《後漢書•申屠剛列傳》。與:幫助。畔:同「叛」,背叛。意思是:民心所歸向的,正是天要幫助的;民心所背叛的,也是天要拋棄的。說明得民心者得天下,失民心者失天下。
【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,乃天下人之天下也】出自《呂氏春秋•貴公》。意思是:天下不是某一個人的天下,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。
【天下順治在民富,天下和靜在民樂】出自明代王廷相《慎言•御民篇》。意思是:國家能治理的太平,在於人民生活富裕;國家能夠和平安定,在於人民心情愉悅。說明國家安定的前提就是人民在物質上富足、在精神上快樂。
【從來經國者,寧不念樵漁】出自明代謝榛詩《送樊侍御文敘之今陵》。樵漁:樵夫和漁夫,泛指下層民眾。意思是:自古能夠治理好國家的人,有哪一個不顧念著下層的百姓呢?
【水濁則魚喁,令苛則民亂】出自漢代韓嬰《韓詩外傳》。喁:魚嘴露在外面。意思是:水太渾濁了,魚就會將嘴露出水面;政令過於苛刻了,百姓就會人心不安。
【去一利百,人乃慕澤;去一利萬,政乃不亂】出自漢代黃石公《三略•下略》。慕澤:仰慕恩澤。意思是:除去一個惡人,從而使上百人受利,人們就會仰慕其恩澤;除去一個惡人,從而使上萬人受利,國家的政治就不會發生混亂。說明治國必須懲奸除惡,國家才能長治久安。
【申天下之樂故樂亦報之,屈天下之憂故憂亦及之】出自漢代荀悅《申鑒•政體》。申:伸張。報:報答,及:降臨,到。意思是:為天下人伸張快樂的,快樂也會報答他;迫使天下人憂愁的,憂愁也會降臨到他的頭上。
【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】出自《孟子•盡心下》。社稷:「社」指「土神」,「稷」指「穀神」,古代用社稷指代國家。意思是:人民是最重要的,其次是國家,而君主是最輕的。
【民存則社稷存,民亡則社稷亡】出自漢代荀悅《申鑒•雜言上》。意思是:人民存在才有國家的存在,人民不存在了,國家也就滅亡了。說明人民是國家的支柱。
【民為邦本,本固邦寧】出自《尚書•五子之歌》。邦:國家。意思是:百姓是國家的根本,百姓安居樂業了,國家才能安寧。
【百姓不可一日有此色,士大夫不可一日不知此味】出自宋代羅大經《鶴林玉露•論菜》。此色:菜色。此味:菜味。意思是:不能讓老百姓哪一天臉上有菜色,不能讓士大夫哪一天不知道菜味。意在說明上層人應多體恤下層人民。
【自古天下離合之勢常系乎民心,民心叛服之由實基於喜怒】出自宋代辛棄疾《美芹十論•觀釁第三》。離合:分裂或統一。系:聯繫。叛服:背叛和服從。意思是:自古以來,國家的分裂和統一都與民心緊密聯繫,而民心向背確實取決於百姓內心的喜怒。說明統治者做事要合乎民意、順應民心。
【自古至於今,與民為仇者,有遲有速,而民必勝之】出自漢代賈誼《新書•大政上》。意思是:從古到今,凡是與人民作對的,或早或晚都要被人民所勝。
【眾怒難犯,專欲難成】出自《左傳•襄公十年》。專欲:一意孤行。意思是:眾人的憤怒不可觸犯,一意孤行很難成功。
【近者說,遠者來】出自《論語•子路》。說:同「悅」,高興。意思是:君主向近處的百姓施惠,使其歡悅,那麼遠處的百姓也會紛紛前來歸附。
【君必自附其民,而後民附之;君必自離其民,而後民離之】出自明代庄元臣《叔苴子外篇》。意思是:做君主的一定是自己先親近民眾,然後,民眾才會歸附他;也一定是君主先背離了民眾,然後,民眾才會背離他。
【君,舟也;人,水也。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】出自唐代吳兢《貞觀政要•政體》。意思是:國君是船,百姓是水。水能浮載船,也能將船傾覆沉沒。
【受賂之家,食賂而已,不與民爭業,然後利可均布,而民可家足】出自《漢書•董仲叔傳》。意思是:做官之人,享受國家俸祿就可以了,不要再與民眾爭奪財富了。這樣,利益分配就均衡了,人民的生活也就富足了。
【政令已陳,雖睹利敗,不欺其民】出自《荀子•王霸》。陳:說明,句中意為「頒布」。意思是:一旦政令已經下達,雖然看到了勝敗得失,也不可不講信用而欺騙百姓。
【皇天無親,惟德是輔;民心無常,惟惠之懷】出自《尚書•蔡仲之命》。輔:輔佐。懷:歸向。意思是:上天對人不分親近遠疏,只幫助那些有德行的人;民心不會永遠忠於一個君王,只有對自己有恩惠,百姓才會歸附他。
【蛟龍待得水而後立其神,人主待得民而後成其威】出自《管子•形勢解》。意思是:蛟龍在有了水以後,才有神威;君王在有了民眾的擁護後,才有其威信。
【欲致魚者先通水,欲致鳥者先樹木】出自《淮南子•說山訓》。意思是:要想引來魚兒,就要先開通水道,要想引來鳥兒,就要先種上樹木。比喻領導要想得到民心,就要先使其德行和政策完善。
【淵深而魚聚之,山深而獸往之】出自漢代司馬遷《史記•貨殖列傳序》。意思是:水深了,魚就會紛紛聚集;樹林茂密,鳥獸就會爭相前來。比喻領導者德政廣施,民心就會歸附。
【焚林而田,偷取多獸,後必無獸;以詐遇民,偷取一時,後必無復】出自《韓非子•難一》。田:同「畋」,打獵。偷取:暫且得到。遇:對待。意思是:燒掉樹林打獵,雖然可以一時獲得很多獵物,但以後就不會再獵到野獸了;用欺騙的方法來對待百姓,雖然可以蒙蔽百姓一時,但以後就不會再得逞了。比喻領導者要取信於民。
【勤民以自封者,死無日矣】出自《國語•楚語下》。勤民:勞困人民。自封:自求富足。無日:沒多久。意思是:勞困人民以滿足自己的,末日就快到來了。說明領導者不能殘民以逞。
第一章 名言警句 經濟篇
農業
【救荒不如備荒,備荒莫如急農時】出自清代魏源《吳農備荒議》。農時:指春耕、夏耘、秋收三個時令。意思是:與其等災荒來了再想辦法補救,不如早防備災荒,而防備災荒最好就是抓住農時。
【鄉村四月閑人少,才了蠶桑又插田】出自宋代翁卷詩《鄉村四月》。插田:插秧。意思是:在鄉村,四月間閑著的人很少,因為剛忙完了蠶桑,又得馬上去插秧。描寫了農事的繁忙和農民的辛勞。
【無奈今年又苦旱,塘水少於衣上汗】出自清代趙俞《踏車曲》。意思是:無奈今年又逢大旱,水塘里的水甚至比衣服上的汗水還少。
【東風染盡三千頃,白鷺飛來無處停】出自宋代虞似良《橫溪堂春曉》。染:指春風將秧苗吹綠。意思是:春風吹來,綠綠的秧苗一望無際,連白鷺飛來都沒有地方落腳了。描寫了秧苗茂密旺盛的景象。
【東家稻熟早芟草,西家豆稀懶打蟲】出自清代袁枚《勸農歌》。芟草:鋤草。意思是:東邊一家的稻子獲得豐收,是因為他們及時地給稻田鋤草,而西邊一家的豆苗長得稀疏,是因為他們懶於給豆苗治蟲。意在勸誡農民應勤於耕作、不要懶惰。
【田家何待春禽勸,一朝早起一年飯】出自宋代邵定翁詩《插田》。春禽:布谷鳥。意思是:種田的人哪裡用得著等待布谷鳥來催促耕種呢?每天早起,關係到一年的吃飯問題啊!
【禾稼春生,人必加功焉,故五穀得遂長】出自《淮南子•修務訓》。意思是:禾苗從春天開始生長,但還必須有農民對其辛勤勞作,多下工夫,才能讓五穀得以良好的生長。
【年豐婦子樂,日出牛羊散】出自宋代張耒詩《感春》。婦子:婦女和孩子。意思是:年景好了,婦女和孩子都感到特別快樂,太陽剛一出來,牧童就趕著牛羊到各處放牧。描寫了豐年時農民無比歡樂的情景。
【衣食當須紀,力耕不吾欺】出自晉代陶淵明詩《移居二首》。紀:經營。意思是:人的衣食需要自己經營,只要付出勞動,田地是不會欺騙我的!
【江南有丹桔,經冬猶綠林。豈伊地氣暖?自有歲寒心】出自唐代張九齡詩《感遇》。歲寒心:耐寒的特性。意思是:江南的丹桔,經過了冬天還依舊常綠,不是因為南方的氣候溫暖,而是因為丹桔本身就具有耐寒的特性。
【農家農家樂復樂,不比市朝爭奪惡】出自宋代陸遊詩《樂池農家》。市朝:交易場所或官府治事的地方。意思是:農耕之家是最快樂的,不像那些經商的人或官府的人為了金錢地位而兇惡的爭奪。
【縱有健婦把鋤犁,禾生隴畝無東西】出自唐代杜甫詩《兵車行》。無東西:指莊稼生長得雜亂不堪。意思是:即便有健壯的婦女能拿鋤掌犁,田裡的莊稼還是長得雜亂不堪,排不成行。詩句揭示了兵荒年代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巨大損害。
【昨夜新雷催好雨,蔬畦麥隴最先青】出自宋代徐璣詩《新春喜雨》。意思是:昨天夜裡一聲春雷,下起了一場春雨,菜畦和麥壟最先呈現出一片青綠。
【莎衫筠笠,正是村村農務急。綠水千畦,慚愧秧鎮出得齊】出自宋代盧炳詞《減字木蘭花令》。莎衫:蓑衣。筠笠:斗笠。慚愧:難得。意思是:農民們身披蓑衣,頭戴斗笠在田間緊張地忙碌著,這正是家家戶戶農忙的時節。千畦的綠水中,細嫩的秧苗長得出奇的整齊,真是難得。
【深處種菱淺種稻,不深不淺種荷花】出自清代阮元《吳興雜詩》。意思是:水深的地方適宜種菱,水淺的地方適宜種稻子,而不深也不淺的地方適宜種荷花。詩句描寫了江南的美麗和富庶,反映了勞動人民充分利用自然發展生產的情形。
【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。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】出自唐代李紳詩《憫農》。意思是:農民在炎炎的烈日下鋤地,汗水滴到了禾苗下的田地上。可是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食物,每一粒都是如此辛苦得來的呢?
【稻花香里說豐年,聽取蛙聲一片】出自宋代辛棄疾詞《西江月》。意思是:田裡稻花飄香,蛙聲陣陣,似乎在告訴人們今年是個豐收年。此句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豐年的喜悅之情。
【天為之農,而我不農,谷亦不可得而取之】出自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•序》。農:耕種。意思是:上天給了我好時機耕種,而我不耕種,也就不會收穫到糧食。
【春不奪農時,則有食;夏不奪蠶工,則有衣】出自《新唐書•來濟傳》。蠶工:與蠶事有關的工作。意思是:春天不耽誤農耕的時間,就能有糧食吃;夏天不佔用蠶事工作,就能有衣服穿。說明了農桑的重要作用。
【數奪民時,大飢乃來】出自《呂氏春秋•上衣》。時:農時。意思是:多次佔用耽誤農時,就會造成大的饑荒。說明農時不可違。
【丈夫力耕長忍飢,老婦勤織長無衣】出自宋代徐照《促促詞》。長:同「常」。意思是:男子努力耕作,但還是經常忍飢挨餓;老婦辛勤紡織,卻總是沒有衣服穿。說明了勞動人民雖然辛勤勞作,但卻總是缺衣少食。
【王事唯農是務,無有求利於其官,以干農功】出自《國語•周語上》。王事:公事。意思是:在所有的公事當中,最重要的是專力於農業。沒有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妨害農事的。
【方今之務,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】出自漢代晁錯《論貴粟疏》。意思是:目前最重要的莫過於讓百姓從事農業生產了。說明國家應將農業作為根本。
【務民於農桑,薄收賦,廣畜積,以實倉廩,備水旱,故民可得而有也】出自漢代晁錯《論貴粟疏》。畜:同「蓄」,儲藏,積蓄。意思是:讓百姓專事於農桑,減輕徭役,多積蓄糧食,充實倉廩,以備水旱之用,這樣就能得到百姓的擁護了。
【舍本事而事末作,則田荒而國貧矣】出自《管子•治國》。本事:指農業。末作:指工商業。意思是:拋棄農業而從事經商,就會使田地荒廢,使國家貧窮。
■財貨
【地誠任,不患不財】出自《商君書•錯法》。誠:真正。意思是:土地被真正利用起來,就不怕沒有財源。
【君子非無賄之難,立而無令名之患】出自《左傳•昭公十六年》。賄:財富。令名:好名聲。意思是:君子不為沒有財富而擔憂,而應為長大後立不起美名而擔憂。
【貨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】出自《禮記•大學》。悖:不合理。意思是:不是通過正當途徑得來的財物,也會從不正當的途徑失去。
【貧不足羞,可羞是貧而無志】出自明代呂坤《呻吟語•力行》。意思是:貧窮並沒有什麼可羞恥的,讓人羞恥的是貧窮而又沒有志氣。
【富潤屋,德潤身】出自《禮記•大學》。意思是:富有的人,必然使其家中金碧輝煌;而有德行的人,卻可以使自身的行為更加美好。
【富無經業,則貨無常主,能者輻湊,不肖者瓦解】出自《史記•貨殖列傳》。輻:車輪的輻條。意思是:致富沒有固定的行業,財貨也不會總是屬於某一個人。對於有能力的人,財富就像車的輻條一樣聚集在車軸的周圍,對於沒有能力的人,財富就像破碎的瓦片一樣,很快就消失了。
【聚天下之人,不可以無財;理天下之財,不可以無義】出自宋代王安石《乞制置三司條例》。義:合理的方法。意思是:要想得到天下人的擁護,沒有一定的物資財富是不行的;要治理好天下的財富,沒有合理的方法是不行的。
■賦稅
【農夫稅多常辛苦,棄業寧為販寶翁】出自唐代張籍詩《賈客樂》。棄業:放棄農業。古代以農業為本業,而工商業則常為人所不齒。意思是:農民的賦稅太繁重了,總是辛苦不堪,因此,他們放棄了種田的本業,寧願做個販賣珠寶的商人。
【取於民有度,用之有止,國雖小必安;取於民無度,用之不止,國雖大必危】出自《管子•權修》。意思是:向百姓徵收賦稅有限度,花費有節制,即使國家小也一定能夠保持安定;向百姓徵收賦稅沒有限度,花費又沒有節制,即使國家再大也必然會有危機。
【誰道田家樂?春稅秋未足】出自宋代梅堯臣詩《田家語》。意思是:誰說農家的生活安定快樂?春天的賦稅到了秋天還沒有交齊呢!
【孰知賦斂之毒,有甚是蛇者乎】出自唐代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。是:這個。意思是:有誰會知道徭役比這毒蛇還殘酷呢?詩句深刻揭露了當時封建統治者對百姓的殘酷剝削。
【民貧輕揖讓,力盡畏征輸】出自清代沈德潛《夏日述感》。揖讓:主客相見時的禮節。意思是:人民貧苦的時候,不會注重那些繁文縟節;在他們財力匱乏之時,害怕的是官府徵收賦稅。
【易其田疇,薄其稅斂,民可使富也】出自《孟子•盡心上》。易:修治。意思是:治理好他們的田地,減輕他們的徭役和賦稅,就能夠使老百姓富足起來。
【官家不稅商,稅農服作苦】出自唐代姚合詩《庄居野行》。意思是:政府不讓經商的人服役納稅,卻將這些賦稅全都加在了農民的身上。詩句反映了當時的朝廷輕農重商的政策。
【春貸秋賦民皆歡,春賦秋貸民皆怨】出自《淮南子•說山訓》。意思是:春天放貸,秋天收稅,農民就都會歡喜;但春天收稅,而秋天放貸,農民就都會抱怨。
【能知歲事報陰晴,不知官租重與輕】出自明代馮惟敏詩《禽言》。歲事:一年的農事。意思是:能夠知道一年的收成如何,能夠預測天氣的陰晴,但卻無法知道稅租是輕還是重。詩句巧妙地揭示了農民的生活和命運常常掌握在官方的手中。
【賦斂厚,則下怨上矣】出自《管子•權修》。厚:重、多。下:指百姓。上:指君主。意思是:賦稅過於繁重,老百姓就會怨恨君主。說明要減輕百姓的負擔,才能平復民怨。
【弊政之大,莫若賄賂行而征賦亂】出自唐代柳宗元《答元饒州論政理書》。最大的弊政莫過於賄賂猖獗,賦稅繁多了。
【一叢深色花,十戶中人賦】出自唐代白居易詩《買花》。深色花:指牡丹花。中人:家產中等的人家。意思是:一叢牡丹花的價值,要抵得上十戶中等人家交一年的賦稅。可見統治階級是何等奢華。
【國賦三升民一斗,屠牛那不勝栽禾】出自清代龔自珍《己亥雜詩》。那:同「哪」,怎麼。栽禾:種田。意思是:國家規定農民的賦稅是三升米,但實際上,農民卻要交納一斗米,那麼,殺牛怎麼會不比種莊稼強呢?詩句揭示了當時的統治者對貧苦的勞動人民的恣意盤剝。
【六月禾未秀,官家已修倉】出自唐代聶夷中詩《田家》。意思是:剛到六月,禾苗還沒有吐穗開花,官府就已經早早地開始修築糧倉了。詩句含蓄而又深刻地揭露統治者對百姓的殘酷剝削。
【人間行路難,踏地出賦租】出自宋代蘇軾詩《魚蠻子》。賦租:即租稅。意思是:這個世界上,連走路都十分困難,只要腳一踏在地上,就得交租納稅。詩句表現了封建剝削之繁重和苛刻。
【一飯中人產,千金匹馬裝】出自清代陳恭尹詩《所見》。意思是:特權階層的一頓飯的價值就相當於一戶中等人家的全部財產;一匹馬的行頭就要耗費上千兩黃金。詩句尖銳地揭露了封建特權階級的窮奢極欲,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百姓的盤剝之重。
■百工
【人間巧藝奪天工】出自元代趙孟頫《贈放煙火者》。意思是:人間的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勝過了天上工匠。
【技藝之士資在於手】出自《商君書•算地》。手:技術,手藝。意思是:對於手工業者來說,他們的資本就在於他們手中的技藝。
【爐火照天地,紅星亂紫煙】出自唐代李白詩《秋浦歌》。紫煙:冶煉爐上冒出的煙雲。意思是:冶煉爐的爐火將四周照得紅彤彤的一片,紅色的火星四處飛濺,與升騰的紫色煙霧交織在一起。
【始臣之解牛時,所見無非牛者;三年之後,未嘗見全牛也】出自《莊子•養生主》。後常將此句用「目無全牛」來概括。意思是:在我開始殺牛時,所看到的沒有不是全牛的;然而,三年之後,我再殺牛時,就再沒看見過全牛了。說明實踐能讓人的技術更加純熟
讀千古流傳古佳句500句,看古人怎樣治國平天下
政治篇
■君臣
【一馬之奔,無一毛而不動;一舟之覆,無一物而不沉】〓出自北周庾信《擬連珠》。意思是:一匹馬在奔跑的時候,全身的毛沒有一根不跟著振動;一條船傾覆後,船上所有的東西沒有一樣不跟著沉沒。比喻國君對百姓、對整個國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。
【一手獨拍,雖疾無聲】〓出自《韓非子》。疾:快速。意思是:只用一隻手拍,速度再快,也沒有聲響。比喻君臣之間應互相配合,才能奏效。
【力多則人朝,力寡則朝於人,故明君務力】〓出自《韓非子;顯學》。務:致力於。意思是:國家強大,別人就來朝見,國家弱小,就要去朝見別人。因此,英明的國君會致力於壯大自己的實力。
【君有妒臣,則賢人不至】〓出自《荀子大略》。意思是:如果國君有愛嫉妒他人的臣子,那麼賢良的人就不會來輔佐他。
【下之事上也,不從其所令,從其所行】〓出自《禮記•緇衣》。事:對待。意思是:下級對待上級,不是聽從他的命令,而是順從他的行為。說明領導應當以身作則。
【上之所為,民之歸也】〓出自《左傳.襄公二十一年》。歸:歸附。意思是:上層人物的所作所為,民眾也會跟著做。
【上無驕行,下無諂德】〓出自《晏子春秋;內篇問上》。諂:奉承。意思是:國君不驕傲自大,下面的人就不會阿諛奉承。
【上不正,下參差】〓出自晉代楊泉《物理論》。參差:指混亂的樣子。居上位的人行為不端正、不正派,居下位的人就會錯誤百出。說明領導者應嚴於律己、以身作則。
【上樂施,則下益寬;上親賢,則下擇友】〓出自《孔子家語•王會》。益:更加。意思是:國君樂善好施,臣下則會更加寬厚;國君能親近賢才,則臣下交友都會審慎。
【上有毫髮之意,則下有丘山之取】出自宋代蘇轍《欒城集;久旱放民間債欠•貼黃》。意思是:居高位的人想要得到如同毫髮大小的東西,下面的人就會搜刮像山一樣大的東西。
【凡吏於土者,若知其職乎?蓋民之役,非以役民而已也】〓出自唐代柳宗元《送薛存義序》。若:你。意思是:那些在地方上做官的人,你知道他們的職責嗎?他們應該是民眾的僕役,而不僅僅是奴役民眾。
【天之生民,非為君也;天之立君,以為民也】〓出自《荀子•大略》。意思是:上天育民,並不是為了君主;但上天立君主,卻是要他為人民做事的。
【無君子莫治野人,無野人莫養君子】出自《孟子藤文公上》。君子:官吏。野人:老百姓。意思是:沒有當官的就沒有辦法治理百姓,沒有老百姓就無法養活當官的。說明在一個國家裡,官吏和百姓缺一不可。
【不以堯舜之心為君者,具君也;不以伊尹、周公之心為臣者,具臣也】出自唐代皮日休《鹿門隱書》。堯、舜:都是古代的賢明的帝王。伊尹、周公:是古代有名的賢臣。意思是:做君主,沒有像堯舜那樣的心境,就不是稱職的君主;做臣子,沒有像伊尹、周公那樣的心境,就不是稱職的臣子。
【公生明,偏生暗】出自《荀子;不苟》。暗:愚昧、糊塗。意思是:公正就會使人明於事理,偏私就會使人愚昧糊塗。說明為政者應該時刻保持公正之心。
【功不濫賞,罪不濫刑】出自唐代元結《至正》。意思是:對有功的人不隨意獎賞,對有罪的人也不亂加懲罰。
【主好要則百事詳,主好詳則百事荒】出自《荀子;王霸》。要:綱領。詳:完備,細密。意思是:如果君主善於提綱挈領,那麼百事都會做得十分周詳;如果君主喜歡什麼都管,那麼什麼事情都會荒廢。說明君主應該是統籌大局,而不是事必躬親。
【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惡惡之,此之謂民之父母】出自《禮記;大學》。好:喜好。惡:憎惡。意思是:當權者應該愛民之所愛,恨民之所恨,才能算得上是百姓的父母。
【在上位,不陵下;在下位,不援上】出自《禮記;中庸》。陵:同「凌」,欺凌。援:攀附。意思是:身居高位,不欺凌地位低的人;身居低位,也不攀附地位高的人。比喻領導者應該端正自持。
【執狐疑之心者,來讒賊之口;持不斷之意者,開群枉之門】出自《漢書;楚元王傳》。不斷:猶豫不決。意思是:多疑的人,容易被讒言所左右;優柔寡斷的人,容易讓惡人的邪說鑽空子。說明當權者不要亂加猜疑,應當善於決斷。
【表曲者景必邪,源清者流必潔】出自《資治通鑒》。表:古代測量日影計時的標杆。景:同「影」。邪:同「斜」。意思是:標杆是彎曲的,它的影子也必定是彎曲的;水源是清潔的,流水也必定是潔凈的。比喻上級公正廉明,下級就自然端正無邪。
【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】出自《論語•子路》。意思是:執政者如果自身言行正當,即便不下命令,下面的人也會去做;如果其言行不正,縱然下了命令,下面的人也不會聽從。
【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】出自《孟子;盡心下》。昭昭:明白。意思是:賢德之人,總是自己先對問題有了透徹的理解,才去教導別人。
【居上克明,為下克忠】出自《書;伊訓》。克:能夠。意思是:在高位的人應能夠體察下情,在低位的人應能夠竭盡忠誠。
【聞謗而怒者,讒之囮也;見譽而喜者,佞之媒也】出自隋代王通《中說•魏相》。謗:謗諫。囮:誘捕同類鳥用的活鳥。佞:花言巧語。意思是:聽到謗諫就發怒,這是讒言的喜子;受到讚揚就高興,這是讒佞的媒介。意在告誡當權者不能聞譽則喜、聞諫則怒。
【屋漏在下,止之在上;上漏不止,下不可居矣】出自三國時蜀國諸葛亮《納言》。意思是:雨水從屋頂漏到地下,要阻止它,就要堵住屋頂上的漏洞。屋頂不堵,則漏雨不止,下面就無法居住了。比喻下面出了問題,要從上面找根源。
【怒不犯無罪之人,喜不從可戮之士】出自(三國&蜀)諸葛亮《喜怒》。從:同「縱」,放縱。意思是:憤怒的時候,不要觸犯到無罪的人;高興的時候,也不能放縱應該殺頭的人。比喻國君不能感情用事。
【家貧思良妻,國亂思良相】出自《資治通鑒》。意思是:家境貧困,就會想要一個賢德的妻子;國家出現動亂,就會渴求一位治國有方的宰相。比喻形勢艱難時,就會盼望能解決問題的人出現。
【讒不自來,因疑而來;間不自入,乘隙而入】出自明代劉基《郁離子•畏鬼》。間:挑撥離間的話。意思是:讒言不會自己來,而是因為心中有了疑惑才來;離間的話不會自己鑽入,而是因為有了矛盾和隔閡才來。
【智者因危而建安,明者矯失而成德】出自唐代陸贄《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》。矯:糾正。意思是:智慧之人,可以在危急的情況下轉危為安;明達之人,往往能夠糾正自己的過失而成就自己的美德。
【善御者不忘其馬,善射者不忘其弓。善為上者不忘其下】出自漢代韓嬰《韓詩外傳》。御:駕車。意思是:好的車夫總是愛惜自己的馬,好的射手總是愛惜自己的弓,而好的君主總是想著自己的百姓。
【善罪身者,民不得罪也;不能罪身者,民罪之】出自《管子•小稱》。意思是:嚴於自我批評的人,人民就不會抱怨他;不肯自我批評的人,人民就會譴責他。
【從來有名士,不用無名錢】出自宋代羅大經《鶴林玉露•清廉》。士:官吏。意思是:自古有名聲遠播的官吏,就不用那些沒有正當來歷的錢。
【仕之患也,酷無酷,賄無賄,曠無曠】出自清代周壽昌《思益堂日札》。曠:曠職,不理職事。意思是:做官最讓人擔憂的就是,表面看上去不殘酷,而實際上卻很殘酷;表面看上去從不受賄,但實際上卻受了賄;表面看上去沒有不理職事,但實際上卻玩忽職守。
【臣不得其所欲於君者,君亦不能得其所求於臣也】出自《淮南子•主術訓》。意思是:如果大臣不能從君主那裡得到他想要的東西,那麼君主也就不能從大臣那裡得到他想要的東西。
【治民如治目,撥觸之則益昏;治吏如治齒牙,剔漱之則益利】出自元代張養浩《牧民忠告•御下》。昏:昏花。齒牙:牙齒。意思是:管理百姓就像醫治眼睛一樣,越是撥弄越是看不清;而管理官吏,則如同醫治牙齒,越是剔刷洗漱越是有好處。說明對待百姓要以寬厚仁愛處之,對待官吏要多加訓誡整治。
■治政
【人之有能有為,使羞其行,而邦其昌】出自《尚書;洪範》。羞:進獻,貢獻。而,同「爾」,你。意思是:對於那些有才能、有作為的人,要讓他們貢獻自己的力量,使你的國家昌盛。
【幾時拓土成王道,自古窮兵是禍胎】出自唐代李商隱詩《漢南書事》。王道:古代帝王以仁義治理天下的政策。窮兵:竭力發動戰爭。意思是:什麼時候開拓疆土能成就帝王的仁義政治?窮兵黷武自古就是災禍的根源。
【小不忍,則亂大謀】出自《論語•衛靈公》。意思是:小事上不能忍耐,就往往會破壞了大計劃。
【天下有道,則庶人不議】出自《論語•季氏》。庶人:百姓。意思是:國家的政治清明,那麼,百姓就不會有非議了。
【無政事,則財用不足】出自《孟子•盡心下》。政事:施政。意思是:沒有好的政治,國家的財政就會不足。說明政治對國家的財力有著直接的影響。
【無偏無黨,王道蕩蕩】出自《尚書•洪範》。蕩蕩:寬闊、廣大。意思是:不結黨營私,治國之道就會寬廣開闊。
【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,論世之事,因為之備】出自《韓非子•五蠹》。修:遵循。法:效法。意思是:不期望完全遵循過去,也不效法那些陳規,要研究現在的事情,從而做出相應的準備。說明政策應該因時而定。
【公道達而私門塞,公義明而私事息】出自《荀子•君道》。達:暢通。義:原則。意思是:公正的道路暢通了,徇私舞弊的門就被堵塞了;為公的原則明確了,私人的貪圖就停止了。用來告誡執政者應提倡為公以抵制私情的泛濫。
【以德服人者,中心悅而誠服也】出自《孟子•公孫丑上》。意思是:依靠自己的德行讓人信服的,人們才會喜歡,才能心悅誠服。
【民慮之於心而宣於口,成而行之,胡可壅也?若壅其口,其與能幾何】出自《國語•周語上》。壅:堵塞。與:跟從。意思是:百姓心裡的想法是經過成熟的考慮後說出來的,這是行成之後的自然流露,怎麼可以堵塞其口呢?如果真要堵塞言路,還會有誰擁護你呢?說明為政者應廣開言路。
【弗慮胡獲,弗為胡成】出自《尚書•太甲下》。弗:不。胡:怎麼。意思是:不經過思考,怎麼會有所收穫呢?不去實行,怎麼會有所成就呢?
【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】出自《孟子•梁惠王上》。老:第一個「老」為動詞,尊敬、敬養。幼:第一個「幼」為動詞,愛護。意思是:尊敬自己的長輩,並將這種尊敬也推廣到別人的長輩;愛護自己的孩子,並將這種愛護推廣到別人的孩子。
【有德則樂,樂則能久】出自《左傳•襄公二十四年》。意思是:君主有了德行,就能叫人民快樂;人民快樂了,國家就能長治久安。
【因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;失其所與,不知】出自《左傳•僖公三十年》。因:依靠。敝:損害,敗壞。與:同盟。知:明智。意思是:藉助了別人的力量,又反過來損害別人,這是不仁義的;失掉了自己的同盟,是不明智的。
【安危在是非,不在強弱;存亡在虛實,不在多寡】出自《韓非子•虛實》。國家安全與否在於君王是否是非分明,而不在於力量的強弱;國家的存亡在於君王是否掌握了實權,而不在於手下有多少人。
【約結已定,雖睹利敗,不欺其與】出自《荀子•王霸》。與:同盟的國家。意思是:既然兩國已經締結了盟約,就算看到了成敗,也不能欺騙結盟的國家。
【利不百,不變法;功不十,不易器】出自《商君書•更法》。意思是:沒有百倍的利益,不要輕易變法;沒有十倍的功效,不要輕易改變器具。
【但得官清吏不橫,便是村中歌舞時】出自宋代陸遊詩《春日雜興》。但:只。意思是:只要官吏都清正廉明,不橫行霸道,就是老百姓歡天喜地的時候了。
【賢不肖不雜則英傑至,是非不亂則國家治】出自《荀子•王制》。雜:混雜。意思是:賢人與不賢的人不相互混雜在一起,有才能的英傑就會到來;是與非不顛倒混雜,國家就會安定。
【治世不一道,便國不必法古】出自《商君書•更法》。道:方法。便:便利。意思是:治理國家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,只要對國家有利,就不必效法過去。
【治世者若登丘矣,必先躡其卑者,然後乃得履其高】出自漢代王符《潛夫論•衰制》。躡:登上。意思是:治理國家就好比登山,一定要先從最底層開始,慢慢登到高處。用來比喻治理國家要從最基本的方面下手。
【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】出自《孟子•公孫丑下》。道:仁政。意思是:能夠施行仁政的人,幫助他的人就多;而不施行仁政的人,幫助他的人就少。現多用來形容正義的事業就能得到支持,不合乎正義的倒行逆施則會遭到人們的反對。
【善為國者,倉廩雖滿,不偷於農】出自《商君書•農戰》。偷:疏忽。意思是:善於治理國家的人,即便糧倉總是滿滿的,也不會放鬆農業生產。
【德惟治,否德亂】出自《尚書•太甲下》。意思是:以德來治理國家,就會天下太平;反之,就會天下大亂。
【一人飛升,仙及雞犬】出自清代蒲松齡《聊齋志異•促織》。意思是:一個人得道上了天,連他的雞犬也都跟著成了仙。用來諷刺舊時一人發跡,附從者也跟著得勢的黑暗政治現象。現常說:「一人得道,雞犬升天。」
【一朝權在手,便把令來行】出自明代顧大典《青衫記》。意思是:一旦掌握了權力,就發號施令。深刻揭露了官場上小人得志的猖狂表現。
【三年清知府,十萬雪花銀】出自清代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。雪花銀:白銀。意思是:擔任三年「清廉」的知府,就可以撈到十萬兩的白銀。表現了當時貪官污吏成風的黑暗現實。
【文臣不愛錢,武臣不惜死,天下太平矣】出自《宋史•岳飛傳》。意思是:文官不貪圖錢財,武官不貪生怕死,國家就會太平興旺。
【堯舜之人,非生而治也;桀紂之人,非生而亂也,故治亂在上也】出自《管子•霸言》。堯舜:指唐堯和虞舜,相傳都是古代的聖賢之君。桀紂:指夏桀和商紂,古代的兩個暴君。意思是:堯舜時代的百姓,不是天生就好治理的;桀紂時代的百姓,也不是天生就愛作亂的。因此,治和亂的根本在於上面的統治者。
【時移而法不易者亂】出自《韓非子•心度》。意思是:時代已經變化了,而治理國家的方法不改變,那麼,國家就會出現混亂。
【治國常富,亂國常貧】出自《管子•治國》。安定的國家往往富有,而社會混亂的國家則常常貧窮。說明國家的貧富與政治有著直接的關係。
【十羊九牧,其令難行;一國三公,適從何在】出自唐代劉知幾《史通•忤時》。公:主公。意思是:十隻羊,九人放,號令就難以執行;一個國家如果有三個主公,人們就不知道該聽誰的了。說明執政要避免政出多門,事權不一。
【馬上得之,寧可以馬上治之乎】出自《史記•陸賈列傳》。意思是:騎馬打下來的天下,怎麼可以還在馬上治理呢?比喻可以用武力得天下,但卻不能再用武力來治理天下,而是應講究治術。
【以書為御者,不盡於馬之情;以古制今者,不達事之變】出自《戰國策•趙策》。盡:通曉。意思是:只按照書上的方法來駕御車馬的,不能完全掌握馬的脾性;只用古人的方法來管理現今的人,就不能通達時勢的變化。說明治國不能死守教條,要因時因事制宜。
【世質則官少,世文則吏多】出自晉代傅玄《傅子•官人》。質:質樸。文:浮華。意思是:時代風氣質樸,社會上的官員就少;時代風氣浮華,社會上的官員就多。
【治國有常,而利民為本;政教有經,而令行為上】出自《淮南子•氾論訓》。常:準則。本:根本。經:準則。上:極至。意思是:治理國家有不變的法則,但最根本的是讓人民獲利;政治教化也有固定的模式,但最緊要的是讓政令暢通無阻。
【莫言萬木死,不因一葉秋】出自唐代邵謁詩《論證》。秋:枯黃。意思是:不要說萬木凋零不是因為一片葉子的枯黃。比喻臨民治國要見微知著、防微杜漸。
【善為政者,弊則補之,決則塞之】出自漢代桓寬《鹽鐵論•申韓》。決:缺口。意思是:善於治理國家的人,發現了弊端就會立即補救,看到了漏洞,就會馬上堵塞。
■安危
【安危在出令,存亡在所任】出自《史記•楚元忘世家》。意思是:國家的安危在於所發布的法令,國家的存亡在於所任用的人才。說明君主必須謹慎出令、善於用人。
【安者非一日而安也,危者非一日而危也】出自《漢書•賈誼傳》。意思是:安定和危亂都不是一天形成的。說明事物都有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,提醒當權者應明察秋毫、防微杜漸。
【貧生於富,弱生於強,亂生於治,危生於安】出自漢代王符《潛夫論•浮侈》。意思是:貧窮生於富貴,弱小生於強大,混亂生於太平,危急生於安定。說明事物矛盾的兩方面總是相互轉化的,提醒君主應防微杜漸。
【得士者靖,失士者亂】出自《亢倉子•政道》。靖:安定。意思是:得到人才,國家就會安定,失去人才,國家就會混亂。
【大者不能,小者不為,是棄國捐身之道也】出自《荀子•大略》。捐:丟棄,捨棄。意思是:大事做不來,小事不去做,這是亡國亡身的道路。
【大樹將顛,非一繩所維】出自(南朝•宋)范曄《後漢書》。意思是:大樹將要倒下,不是一根繩子就能拉住的。用來比喻國家衰敗,大勢將去,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能挽救的。
【天下之勢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】出自明代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。意思是:天下的形勢就是分裂久了,到一定的時候必然會歸於統一;統一久了,到一定的時候必然會分裂。說明社會形式總是不斷發展變化著的。
【不義而強,其斃必速】出自《左傳•昭公元年》。意思是:用不道義的手段變得強大,其滅亡一定很快。
【以日治者王,以夜治者強,以宿治者削】出自《商君書•去強》。宿:隔夜。意思是:政務能在當日處理完的,可以稱王天下;能在當晚處理完的,能使國家強大;要等到第二天才處理完的,國家就會削弱。
【四海變秋氣,一室難為春】出自清代龔自珍《自春徂秋,偶有所觸,拉雜書之,漫不詮次,得十五首》。秋氣:秋天的景象,比喻國家的衰敗。天下都已經是秋天的景象了,一處也很難維持春色了。
【聖人不察乎存亡,而察其所以然】出自《列子•說符》。然:指前句的「存亡」。意思是:聖明之人不是著重看國家的興亡,而是透過這一現象,著重看國家之所以興亡的原因。
【有諤諤爭臣者其國昌,有默默諛臣者其國亡】出自漢代韓嬰《韓詩外傳》。諤諤:直言不諱的樣子。意思是:如果大臣都敢於爭相直言進諫,那麼這個國家就能昌盛;如果大臣都不思言諫,專事阿諛,那麼國家就將衰敗。說明國君應虛心納諫,並任用直言之士。
【存在得道而不在於大也,亡在失道而不在於小也】出自《淮南子•氾論訓》。道:道義。意思是:國家能夠安存不在於疆土遼闊,而在於其合乎道義,國家滅亡也不在於地域狹小,而在於不合乎道義。
【興廢由人事,山川空地形】出自唐代劉禹錫詩《金陵懷古》。人事:人之所為。空:徒然。地形:指地勢的險要。意思是:國家興衰取決於人的所作所為,而不是依靠山川地勢的險要。
【身莫不惡死,而未嘗有不死;國莫不惡亡,而未嘗有不亡】出自宋代李覯《慶曆民言•開諱》。惡:憎惡。意思是:人沒有不憎恨死亡的,但沒有人能夠不死;國家沒有不憎恨滅亡的,但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永遠不滅亡。說明人之生老病死和國家的興亡盛衰都是不可避免的。
【國無小,不可易也;無備雖眾,不可恃也】出自《左傳•僖公二十二年》。易:輕視。恃:倚仗。意思是:一個國家,無論多小,都不能輕視;如果沒有準備,即便國家再大,人口再多,也不能倚仗。
【蠹眾而木折,隙大而牆壞】出自《商君書•修權》。蠹:蛀蟲。意思是:蛀蟲太多了,樹木就會折斷;牆上的縫隙大了,牆就會倒塌。比喻國家有太多的貪官、政治上有大的漏洞就會滅亡。
■人才
【一目之視也,不若二目之視也;一耳之聽也,不若二耳之聽也】出自《墨子•尚同下》。意思是:一隻眼睛不如兩隻眼睛看得明白;一隻耳朵不如兩隻耳朵聽得清楚。比喻國君應有賢臣輔佐。
【人心無算處,國手有輸時】出自唐代裴說詩《棋》。國手:一國里最好的棋手。意思是:任何人都會有考慮不周全的時候,即使是全國最好的棋手,也會偶爾輸給別人。
【人惟求舊,器非求舊,惟新】出自《尚書•盤庚上》。意思是:用人要選用熟悉的臣子,不要像選用器具那樣只要新的,不要舊的。
【力弱者勿任其厚負,才卑者勿屍其隆位】出自宋代黃晞《聱隅子•三王上篇》。厚負:沉重的東西。屍:空占著位子而不做事。隆位:高位。意思是:力量小的人,不要讓他背負太沉重的東西,才能低的人不要讓他空占著高位而不做事情。
【萬碩之鼎,不可滿以盂水;一鈞之鐘,不可容於泉流】出自北齊劉晝《劉子•均任》。碩:同「石」,古代容量單位,萬碩,形容極多。鈞:古代重量單位,一鈞等於15公斤。鍾:一種圓形的壺。意思是:能夠盛下萬石的大鼎,只用一小盂水是無法將其灌滿的;只能盛一鈞的小鍾,也盛不下不斷流下的泉水。比喻用人要量才授任。
【與其位,勿奪其職;任以事,勿間以言】出自宋代陳亮《論開誠之道》。意思是:既然將官位給了他,就不要干涉他的職權;既然將事物交給了他,就不要總是指手畫腳。
【千鈞之弩,不以鼷鼠發機;萬石之鐘,不為尺梃成響】出自明代張居正《辛未會試程策》。鼷鼠:鼠中最小的一類。發機:拔動弩牙。梃:木棒;尺梃,一尺長的木棒。
【小材雖累日,不離於小官;賢材雖未久,不害為輔佐】出自《漢書•董仲舒傳》。不害:不妨。意思是:才華不出眾的人,不管任職多久,還是只能做個小官;才華卓越的人,即使任職的時間不長,一樣可以作為輔佐之臣。說明用人不應論資排輩。
【天下安,注意相;天下危,注意將】出自《漢書•陸賈傳》。意思是:國家太平時,應注意發揮宰相的作用,讓國家繁榮昌盛;國家危亂的時候,應注意發揮大將的作用,使國家免於危難。
【無德不貴,無能不官】出自《荀子•王制》。意思是:沒有德行操守的人不能使之成為尊貴之人;沒有才能的人不能使其為官。說明不能重用那些沒有德行沒有才華的人。
【不以一眚掩大德】出自《左傳•僖公三十三年》。眚:原指眼翳,引申為過失。意思是:不能因為一點小過錯就抹殺了一個人的大功德。
【不責人所不及,不強人所不能,不苦人所不好】出自隋代王通《文中子•魏相》。好:喜好。意思是:不苛求屬下做其做不到的事情,不強迫屬下做其不擅長的事情,不逼迫屬下做其不願意做的事情。
【泰山不讓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擇細流,故能就其深】出自《史記•李斯列傳》。讓:辭讓。擇:剔除。意思是:泰山不辭讓每一塊微小的土壤,所以才能夠那樣巍峨壯觀;河海不拒絕每一條細小的水流,所以才那樣深不可測。
【牛驥以並駕而俱疲,工拙以混吹而莫辨】出自明代張居正《陳六事疏》。驥:駿馬。工:技藝高的人。意思是:牛和駿馬共拉一輛車,結果都被拖疲了;善吹的和不善吹的樂工一起吹奏,就無法分辨優劣。用來比喻不分能力高低一同使用,就看不出其才能高下。
【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古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】出自(五代•後晉)劉晌《後唐書•魏徵傳》。意思是:拿銅鏡來對照自己,可以使衣帽整齊;拿古代的事當作鏡子來對照自己,可以知道國家興衰的原因;拿人當作鏡子來對照自己,可以知道自己的正確與錯誤。
【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】出自漢代班固《漢書•東方朔傳》。察:苛察。徒:同夥,朋友。意思是:水太過清澈,就沒有魚在裡面生長了;人太過苛察,就沒有朋友了。
【歸國寶,不若獻賢而進士】出自《墨子•親土》。歸:同「饋」,贈送。意思是:給國君獻上稀世珍寶,不如給國君推薦有才之士。
【用人之術,任之必專,信之必篤,然後能盡其材而可共成事】出自宋代歐陽修《為君難論上》。篤:篤實。意思是:用人之法在於,任用他必須專一,信任他必須堅定,這樣才能讓他的才幹充分發揮出來,和他共同做好事情。
【用得正人,為善者皆勸;誤用惡人,不善者競進】出自唐代吳兢《貞觀政要•擇官》。勸:勸勉、鼓勵。意思是:任用的是正直的人,良善之人就會受到鼓勵;而誤用了邪惡之人,壞人就會紛紛混進來。
【休言女子非英物,夜夜龍泉壁上鳴】出自清代秋瑾詞《鷓鴣天》。龍泉:寶劍名,泛指寶劍。意思是:不要說女子不能成為英傑人物,我牆上的寶劍每天夜裡都在發出響聲!說明女子也同樣可以有所作為。
【並驥而走者,五里而罷;乘驥而御之,不倦而取道多】出自《戰國策•趙策三》。驥:駿馬。走:跑。罷:同「疲」,疲憊。意思是:與駿馬一同奔跑,五里路就會感到疲憊;而騎著駿馬跑,不但自己不累,跑的路還要多。比喻領導者如能很好地使用人才,既可以讓自己輕鬆,又可以將事情做好。
【君子不以言舉人,不以人廢言】出自《論語•衛靈公》。以:因為。意思是:君子不因為有別人說其好話就舉薦他,也不因為一個人犯了錯誤,就連他所說的正確的話也捨棄掉。
【其計乃可用,不羞其位;其言可行,而不責其辯】出自《淮南子•主術訓》。羞:同「丑」,以為恥。意思是:如果一個人的計策高明可用,就不要因為他的地位低下而恥於採納;如果一個人的話正確可行,就不要責怪他巧言善辯。
【賢能,不待次而舉;罷不能,不待須而廢】出自《荀子•王制》。次:停留;不待次,就是不稍耽擱。罷:同「疲」,軟弱無能。須:片刻。意思是:對於有德有才之人,應當立即提拔;對於無德無才的人,則應當立即罷免。
【國有賢士而不用,非士之過,有國者之恥】出自漢代桓寬《鹽鐵論•國病》。意思是:國家有賢德之士而不任用,不是賢德之士的過失,而應該是擁有這個國家的君主的羞恥。
【周公吐哺,天下歸心】出自(三國•魏)曹操《短歌行》。周公:姓姬,名旦,西周時政治家,一心輔佐周朝。哺:嘴裡的食物。相傳周公「一沐三握髮,一飯三吐哺,起以待士」,形容其虛心熱情地接待賢人。意思是:只要能像周公那樣禮賢下士,就會得到天下人的擁護和愛戴。
【官在得人,不在員多】出自《資治通鑒•唐太宗貞觀元年》。意思是:選擇官員的要點不在多,而在於能真正得到賢能。
【都蔗雖甘,殆不可杖;佞人悅己,亦不可相】出自漢代劉向《杖銘》。意思是:甘蔗雖然甘甜,但卻不能用來做手杖;奸佞小人雖然能讓自己高興,但卻不能讓他做宰相。說明領導應警惕那些巧言諂媚之人。
【非我而當者,吾師也;是我而當者,吾友也;諂諛我者,吾賊也】出自《荀子•修身》。非:批評。當:恰當。是:肯定。意思是:對我的過錯批評得正確的,是我的老師;對我的優點給予恰當的肯定的,是我的朋友;而阿諛奉承我的,則是害我的人。
【教之、養之、取之、任之,有有非其道,則足以敗亂天下之人才】出自宋代王安石《上仁宗皇帝言事書》。意思是:教育、培養、選拔、任用,只要其中一個關節出了問題,就足以敗壞天下所有的人才。
【中原莫道無麟鳳,自是皇家結網疏】出自唐代陳陶詩《閑居雜興》。麟鳳:比喻傑出的人才。意思是:不要說中國沒有傑出的人才,那是因為皇家搜求人才的網結得還不夠密。說明並不是缺乏人才,關鍵是執政者要勤於採擇。
【內稱不避親,外舉不避怨】出自《禮記•儒行》。稱:舉薦。怨:仇家。意思是:舉薦人才,要內部不迴避親屬,外部不埋沒仇家。說明舉薦者應胸懷寬廣,以客觀實際為準則。
【身賢者賢也,能進賢者亦賢也】出自漢代徐幹《中論•審大臣》。意思是:本身賢能的是賢人,能夠舉薦賢人的也是賢人。說明舉薦人也很重要。
【非有獨見之明,專任眾人之譽,不以己察,不以事考,亦何由獲大賢哉】出自漢代徐幹《中論•審大臣》。意思是:沒有自己獨到的眼光,專門任用眾人的讚譽之人,不親自了解,不用事實考察,怎麼能夠獲得那些大賢之才呢?
【峻極之山,非一石所成;凌雲之榭,非一木所構】出自北齊劉晝《劉子•薦賢》。榭:建築在台上的房屋。意思是:至為高峻的大山,不是由一塊石頭所壘成的;高入雲霄的台榭,也不是用一根木頭建成的。比喻僅靠個別的賢才是不能將國家治理好的。
【人之才,成於專而毀於雜】出自宋代王安石《上仁宗皇帝言事書》。專:工作穩定。雜:不穩定。意思是:人的才能,只有在相對穩定的使用中才能形成和表現出來,而在反覆多變隨意調遣中消磨掉。
【幹將不可以縫線,巨象不可以捕鼠】出自晉代葛洪《抱朴子•用刑》。幹將:寶劍名,後泛指寶劍。意思是:寶劍雖好,但卻不能用來縫製衣物;大象雖大,但卻不能用來捕捉老鼠。比喻人才各有其擅長的一面,也各有其不擅長的一面。
【不知人之短,不知人之長,不知人長中之短,不知人短中之長,則不可以用人,不可以教人】出自清代魏源《默觚下•治篇七》。意思是:不了解人的缺點,不了解人的優點,不了解人優點中的缺點,不了解人缺點中的優點,就不可以隨便用人,不可以隨便教人。
■納言
【人慾自見其形,必資明鏡;君欲自知其過,必待忠臣】出自《資治通鑒•唐太宗貞觀元年》。意思是:人們要想看到自己的形象,必須用明鏡來自照;君王要想知道自己的過失,一定要聽取忠臣的進諫。
【木受繩則直,人受諫則聖】出自《孔子家語•子路初見》。繩:墨線,木工用來取直的工具。諫:規勸。意思是:木料經過墨線畫線,就能夠取直;人能接受別人的意見就能成為聖人。
【烏鳶之卵不毀,而後鳳凰集;誹謗之罪不誅,而後良言進】出自《漢書•路溫舒傳》。意思是:烏鴉鷂鷹的蛋不被毀壞,然後,才有鳳凰聚集而來;君主對犯有誹謗罪的人不誅殺,然後,才有忠良之言進諫。
【用人之言,若自己出】出自唐代魏徵《群書治要•尚書》。自:從。意思是:採納別人提出來的意見就要像採納自己的意見一樣。說明接受別人的意見要虛心。
【眾人之唯唯,不如一士之諤諤】出自唐代吳兢《貞觀政要•納諫》。唯唯:應承順從。諤諤:直言的樣子。意思是:眾多的人都唯唯諾諾、應承順從,也比不上一個人直言爭辯。
【多指亂視,多言亂聽】出自明代張居正《陳六事書》。意思是:對眾人的話必須善於分析,擇優而用,不可盲從。
【聽言不可不察,不察則善不善不分,善不善不分,亂莫大焉】出自《呂氏春秋•聽言》。意思是:聽來的話一定要詳細地考察,不考察就可能會分不清好壞,分不清好壞,就會釀成大禍。
【良藥生人,不能生不飲者】出自清代唐甄《潛書•鮮君》。生:救活。意思是:雖然良藥可以救活有病之人,但卻無法救活不飲用它的人。
【良藥苦於口,而利於病;忠言逆於耳,而利於行】出自《孔子家語•六本》。行:做事。意思是:雖然良藥吃到嘴裡感覺苦,但對病痛有好處;正直的勸告雖然聽起來不順耳,但對人做事有好處。
【君之所以明者,兼聽也;君之所以暗者,偏信也】出自漢代王符《潛夫論•明暗》。《資治通鑒》里也作:「兼聽則明,偏聽則暗。」意思是:君王之所以能明辨是非,是因為能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;君王之所以昏庸腐朽,是因為他偏信偏聽。
【明主者務聞其過,不欲聞其善】出自《戰國策•燕策一》。務:致力。意思是:英明的君主總是願意聽取自己的過錯,而不想聽別人對自己正確行為的誇讚。
【聞死而慍,則醫不敢斥其疾;言亡而怒,則臣不敢爭其失】出自宋代李覯《慶曆民言•開諱》。慍:發怒。失:過失。意思是:聽到死亡就發怒,那麼醫生也不敢告訴他疾病的所在;聽到國亡就發火,那麼大臣也不敢指出君主的過失。說明上層不能諱言過失,否則就會阻塞言路。
【虛談廢務,浮文妨要】出自(南朝•宋)劉義慶《世說新語•言語》。虛談:空談。浮:浮華。要:國事。意思是:空洞無物的談話會荒廢掉政務,浮華而不實際的文章會妨礙國家大事。
■法度
【九州生氣恃風雷,萬馬齊喑究可哀】出自清代龔自珍《己亥雜詩》。九州:中國。恃:依靠。喑:啞。究:畢竟,到底。意思是:中國要煥發勃勃的生機,還要依靠風暴雷霆般的變革,無聲無息的沉悶局面畢竟是悲哀的。
【亡國之法有可隨者,治國之俗有可非者】出自《淮南子•說山訓》。隨:仿效。非:指責、批評。意思是:亡亂國家的政治也有可以仿效的地方;安定國家的習俗也有可以批評的地方。說明不是亡亂國家的一切都是壞的,也不是安定國家的一切都是好的。
【天網恢恢,疏而不失】出自《老子》。天網:天道之網。恢恢:廣大的樣子。意思是:天道之網,極為廣大,雖然看起來稀疏,但決不會有所疏漏。用來比喻壞人難以逃脫制裁。
【車之不前也,馬不力也,不策馬而策車何益?法之不行也,人不力也,不議人而議法何益】出自明代張居正《辛未會試程策》。不力:不儘力。策:用鞭子抽打。意思是:車子不往前走,是因為馬沒有儘力,不抽打馬而抽打車有什麼用呢?法令不能好好執行,是因為人不得力,不找人的問題而找法令的問題有什麼用呢?
【水可使不濫,不可使無流】出自漢代荀悅《申鑒•政體》。意思是:人可以讓水不泛濫,但卻不能讓水不流動。用來比喻政令應留有一定的餘地,不要太苛刻。
【令苛則不聽,禁多則不行】出自《呂氏春秋•適威》。意思是:法令過於嚴厲,人們反而不聽從;禁令過於繁多,反而不能執行。
【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懼之】出自《老子》。奈何:為什麼。意思是:既然人民不畏懼死亡,為什麼還要用死亡來威脅他們呢?是說嚴酷的刑法不能讓人民屈服。
【刑罰不足以移風,殺戮不足以禁奸】出自《淮南子•主術訓》。意思是:單靠刑罰不能夠改變社會的不良風氣;單靠殺戮也不能夠禁止壞人壞事。說明要想社會秩序井然,不能光靠刑罰和殺戮,還要重視道德教育。
【執古以繩今,是為誣今;執今以繩古,是為誣古】出自清代魏源《默觚•治篇》。繩:衡量。誣:歪曲、誣衊。意思是:用古代的標準來衡量現在,是對現在的歪曲;拿現在的標準去衡量古代,也是對古代的歪曲。說明社會在不斷地發展變化,要尊重歷史,尊重現實。
【言多變則不信,令頻改則難從】出自宋代歐陽修《准詔言事上書》。意思是:言語反覆多變,就不能取信於人;政令朝出夕改,人們就無所適從。
【治國有常,利民為本】出自《文子•上義》。常:準則。意思是:管理國家有一定的準則,即以對老百姓有利為根本。
【法與時轉則治,治與世宜則有功】出自《韓非子•心度》。轉:變化。意思是:法度能夠跟著時代一起變化,就會使國家安定;治理的方法能夠與社會實際相適應,就會有成績。
【法無古今,惟其時之所宜與民之所按耳】出自明代張居正《辛未會試程策》。意思是:法令該不該堅持,不在於它的年代長短,而在於它是否適用於當時的情況,是否有利於百姓的安定。
【治國無法,則民朋黨而下比,飾巧以成其私】出自《管子•君臣上》。比:勾結。巧:虛浮、不實。意思是:治理國家如果沒有法度,人們就會結幫拉派、相互勾結,弄虛作假來牟取私利。
【草茅弗去則害禾穀,盜賊弗誅則傷良民】出自《管子•明法解》。草茅:雜草。意思是:不除掉有害的雜草,就會妨害莊稼的生長;不誅殺盜賊,就會傷害到守法之民。說明一定要對壞人嚴懲不貸。
【家有常業,雖飢不餓;國有常法,雖危不亡】出自《韓非子•飾邪》。意思是:家裡有了固定的產業,即使遇上饑荒也不會挨餓;國家有了固定的法制,即使遇上危難也不會滅亡。
【情可順而不可徇,法宜嚴而不宜猛】出自明代張居正《陳六事疏》。徇:曲從。猛:嚴厲。意思是:民情可以順應但不能曲從,法制應該嚴明但不能嚴酷。
【善琴弈者不視譜,善相馬者不按圖】出自清代魏源《默觚•學篇》。弈:下棋。意思是:擅長彈奏、下棋的人不用死盯著琴譜或棋譜;擅長相馬的人也不會總是按照圖上畫的樣子來分辨馬的好壞。用來比喻治理國家和人民也不必拘泥於已有的成法。
【不因喜以加賞,不因怒以加罰】出自《晏子春秋•內篇問上》。意思是:不因為高興就多加獎賞,也不因為憤怒就加以懲罰。說明獎懲不應因個人的喜怒而變化不定,而是應該有一定的標準。
【刑過不避大臣,賞善不遺匹夫】出自《韓非子•有度》。匹夫:平民。意思是:懲罰有罪過的人,就是大臣也不要放過;獎賞有功勞的人,就是平民百姓也不能遺漏。
【過時而賞與無賞同,後事而罰與不罰同】出自明代王守仁《申明賞罰以勵人心疏》。後事:事情過了之後。意思是:錯過了獎賞的時機就如同沒有獎賞,等事情過了之後再處罰就如同沒有處罰。
【妄賞不勸,妄罰不畏】出自宋代謝諤《十銘》。妄:胡亂。勸:鼓勵。意思是:亂加獎賞不能達到勸勉眾人的目的,胡亂的懲罰也不能使人畏懼。
【賞不勸謂之止善,罰不懲謂之縱惡】出自唐代魏徵《群書治要•申鑒》。意思是:如果賞賜不是用來鼓勵好事,就是對善行的壓制;如果懲罰不是用來懲辦罪惡,就是對罪惡的縱容。
【賞當其勞,無功者自退;罰當其罪,為惡者戒懼】出自唐代吳兢《貞觀政要•擇官》。勞:功勞。意思是:獎賞了那些真正有功勞的人,無功的人自然就不爭了;懲罰了真正有罪的人,做壞事的人也就害怕了。說明只有賞罰適宜,才能真正起到懲惡揚善的作用。
【賞罰不信,則禁令不行】出自《韓非子•外儲說左上》。行:施行。意思是:如果賞罰不守信用,那麼禁令就難以推行。
【賞毫釐之善,必有所勸;罰纖芥之惡,必有所阻】出自(三國•魏)桓范《政要論•為君難》。意思是:獎賞再小的好事,也能對人們有鼓舞作用;懲罰再小的罪過,也能對壞人壞事有遏制的作用。
【賞務速而後勸,罰務速而後懲】出自唐代柳宗元《斷刑論下》。務:務必。意思是:獎賞一定要力求及時,然後,才能起到鼓勵勸勉的作用;懲罰也要力求及時,然後,才能起到警戒的作用。
■得民
【人無於水鑒,當於民鑒】出自《尚書•酒誥》。意思是:為政的人不應該把水作為鏡子,而是應該把人民當做鏡子。比喻應以百姓的反映檢查為政的得失。
【人所歸者天所與,人所畔者天所去】出自《後漢書•申屠剛列傳》。與:幫助。畔:同「叛」,背叛。意思是:民心所歸向的,正是天要幫助的;民心所背叛的,也是天要拋棄的。說明得民心者得天下,失民心者失天下。
【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,乃天下人之天下也】出自《呂氏春秋•貴公》。意思是:天下不是某一個人的天下,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。
【天下順治在民富,天下和靜在民樂】出自明代王廷相《慎言•御民篇》。意思是:國家能治理的太平,在於人民生活富裕;國家能夠和平安定,在於人民心情愉悅。說明國家安定的前提就是人民在物質上富足、在精神上快樂。
【從來經國者,寧不念樵漁】出自明代謝榛詩《送樊侍御文敘之今陵》。樵漁:樵夫和漁夫,泛指下層民眾。意思是:自古能夠治理好國家的人,有哪一個不顧念著下層的百姓呢?
【水濁則魚喁,令苛則民亂】出自漢代韓嬰《韓詩外傳》。喁:魚嘴露在外面。意思是:水太渾濁了,魚就會將嘴露出水面;政令過於苛刻了,百姓就會人心不安。
【去一利百,人乃慕澤;去一利萬,政乃不亂】出自漢代黃石公《三略•下略》。慕澤:仰慕恩澤。意思是:除去一個惡人,從而使上百人受利,人們就會仰慕其恩澤;除去一個惡人,從而使上萬人受利,國家的政治就不會發生混亂。說明治國必須懲奸除惡,國家才能長治久安。
【申天下之樂故樂亦報之,屈天下之憂故憂亦及之】出自漢代荀悅《申鑒•政體》。申:伸張。報:報答,及:降臨,到。意思是:為天下人伸張快樂的,快樂也會報答他;迫使天下人憂愁的,憂愁也會降臨到他的頭上。
【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】出自《孟子•盡心下》。社稷:「社」指「土神」,「稷」指「穀神」,古代用社稷指代國家。意思是:人民是最重要的,其次是國家,而君主是最輕的。
【民存則社稷存,民亡則社稷亡】出自漢代荀悅《申鑒•雜言上》。意思是:人民存在才有國家的存在,人民不存在了,國家也就滅亡了。說明人民是國家的支柱。
【民為邦本,本固邦寧】出自《尚書•五子之歌》。邦:國家。意思是:百姓是國家的根本,百姓安居樂業了,國家才能安寧。
【百姓不可一日有此色,士大夫不可一日不知此味】出自宋代羅大經《鶴林玉露•論菜》。此色:菜色。此味:菜味。意思是:不能讓老百姓哪一天臉上有菜色,不能讓士大夫哪一天不知道菜味。意在說明上層人應多體恤下層人民。
【自古天下離合之勢常系乎民心,民心叛服之由實基於喜怒】出自宋代辛棄疾《美芹十論•觀釁第三》。離合:分裂或統一。系:聯繫。叛服:背叛和服從。意思是:自古以來,國家的分裂和統一都與民心緊密聯繫,而民心向背確實取決於百姓內心的喜怒。說明統治者做事要合乎民意、順應民心。
【自古至於今,與民為仇者,有遲有速,而民必勝之】出自漢代賈誼《新書•大政上》。意思是:從古到今,凡是與人民作對的,或早或晚都要被人民所勝。
【眾怒難犯,專欲難成】出自《左傳•襄公十年》。專欲:一意孤行。意思是:眾人的憤怒不可觸犯,一意孤行很難成功。
【近者說,遠者來】出自《論語•子路》。說:同「悅」,高興。意思是:君主向近處的百姓施惠,使其歡悅,那麼遠處的百姓也會紛紛前來歸附。
【君必自附其民,而後民附之;君必自離其民,而後民離之】出自明代庄元臣《叔苴子外篇》。意思是:做君主的一定是自己先親近民眾,然後,民眾才會歸附他;也一定是君主先背離了民眾,然後,民眾才會背離他。
【君,舟也;人,水也。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】出自唐代吳兢《貞觀政要•政體》。意思是:國君是船,百姓是水。水能浮載船,也能將船傾覆沉沒。
【受賂之家,食賂而已,不與民爭業,然後利可均布,而民可家足】出自《漢書•董仲叔傳》。意思是:做官之人,享受國家俸祿就可以了,不要再與民眾爭奪財富了。這樣,利益分配就均衡了,人民的生活也就富足了。
【政令已陳,雖睹利敗,不欺其民】出自《荀子•王霸》。陳:說明,句中意為「頒布」。意思是:一旦政令已經下達,雖然看到了勝敗得失,也不可不講信用而欺騙百姓。
【皇天無親,惟德是輔;民心無常,惟惠之懷】出自《尚書•蔡仲之命》。輔:輔佐。懷:歸向。意思是:上天對人不分親近遠疏,只幫助那些有德行的人;民心不會永遠忠於一個君王,只有對自己有恩惠,百姓才會歸附他。
【蛟龍待得水而後立其神,人主待得民而後成其威】出自《管子•形勢解》。意思是:蛟龍在有了水以後,才有神威;君王在有了民眾的擁護後,才有其威信。
【欲致魚者先通水,欲致鳥者先樹木】出自《淮南子•說山訓》。意思是:要想引來魚兒,就要先開通水道,要想引來鳥兒,就要先種上樹木。比喻領導要想得到民心,就要先使其德行和政策完善。
【淵深而魚聚之,山深而獸往之】出自漢代司馬遷《史記•貨殖列傳序》。意思是:水深了,魚就會紛紛聚集;樹林茂密,鳥獸就會爭相前來。比喻領導者德政廣施,民心就會歸附。
【焚林而田,偷取多獸,後必無獸;以詐遇民,偷取一時,後必無復】出自《韓非子•難一》。田:同「畋」,打獵。偷取:暫且得到。遇:對待。意思是:燒掉樹林打獵,雖然可以一時獲得很多獵物,但以後就不會再獵到野獸了;用欺騙的方法來對待百姓,雖然可以蒙蔽百姓一時,但以後就不會再得逞了。比喻領導者要取信於民。
【勤民以自封者,死無日矣】出自《國語•楚語下》。勤民:勞困人民。自封:自求富足。無日:沒多久。意思是:勞困人民以滿足自己的,末日就快到來了。說明領導者不能殘民以逞。
第一章 名言警句 經濟篇
農業
【救荒不如備荒,備荒莫如急農時】出自清代魏源《吳農備荒議》。農時:指春耕、夏耘、秋收三個時令。意思是:與其等災荒來了再想辦法補救,不如早防備災荒,而防備災荒最好就是抓住農時。
【鄉村四月閑人少,才了蠶桑又插田】出自宋代翁卷詩《鄉村四月》。插田:插秧。意思是:在鄉村,四月間閑著的人很少,因為剛忙完了蠶桑,又得馬上去插秧。描寫了農事的繁忙和農民的辛勞。
【無奈今年又苦旱,塘水少於衣上汗】出自清代趙俞《踏車曲》。意思是:無奈今年又逢大旱,水塘里的水甚至比衣服上的汗水還少。
【東風染盡三千頃,白鷺飛來無處停】出自宋代虞似良《橫溪堂春曉》。染:指春風將秧苗吹綠。意思是:春風吹來,綠綠的秧苗一望無際,連白鷺飛來都沒有地方落腳了。描寫了秧苗茂密旺盛的景象。
【東家稻熟早芟草,西家豆稀懶打蟲】出自清代袁枚《勸農歌》。芟草:鋤草。意思是:東邊一家的稻子獲得豐收,是因為他們及時地給稻田鋤草,而西邊一家的豆苗長得稀疏,是因為他們懶於給豆苗治蟲。意在勸誡農民應勤於耕作、不要懶惰。
【田家何待春禽勸,一朝早起一年飯】出自宋代邵定翁詩《插田》。春禽:布谷鳥。意思是:種田的人哪裡用得著等待布谷鳥來催促耕種呢?每天早起,關係到一年的吃飯問題啊!
【禾稼春生,人必加功焉,故五穀得遂長】出自《淮南子•修務訓》。意思是:禾苗從春天開始生長,但還必須有農民對其辛勤勞作,多下工夫,才能讓五穀得以良好的生長。
【年豐婦子樂,日出牛羊散】出自宋代張耒詩《感春》。婦子:婦女和孩子。意思是:年景好了,婦女和孩子都感到特別快樂,太陽剛一出來,牧童就趕著牛羊到各處放牧。描寫了豐年時農民無比歡樂的情景。
【衣食當須紀,力耕不吾欺】出自晉代陶淵明詩《移居二首》。紀:經營。意思是:人的衣食需要自己經營,只要付出勞動,田地是不會欺騙我的!
【江南有丹桔,經冬猶綠林。豈伊地氣暖?自有歲寒心】出自唐代張九齡詩《感遇》。歲寒心:耐寒的特性。意思是:江南的丹桔,經過了冬天還依舊常綠,不是因為南方的氣候溫暖,而是因為丹桔本身就具有耐寒的特性。
【農家農家樂復樂,不比市朝爭奪惡】出自宋代陸遊詩《樂池農家》。市朝:交易場所或官府治事的地方。意思是:農耕之家是最快樂的,不像那些經商的人或官府的人為了金錢地位而兇惡的爭奪。
【縱有健婦把鋤犁,禾生隴畝無東西】出自唐代杜甫詩《兵車行》。無東西:指莊稼生長得雜亂不堪。意思是:即便有健壯的婦女能拿鋤掌犁,田裡的莊稼還是長得雜亂不堪,排不成行。詩句揭示了兵荒年代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巨大損害。
【昨夜新雷催好雨,蔬畦麥隴最先青】出自宋代徐璣詩《新春喜雨》。意思是:昨天夜裡一聲春雷,下起了一場春雨,菜畦和麥壟最先呈現出一片青綠。
【莎衫筠笠,正是村村農務急。綠水千畦,慚愧秧鎮出得齊】出自宋代盧炳詞《減字木蘭花令》。莎衫:蓑衣。筠笠:斗笠。慚愧:難得。意思是:農民們身披蓑衣,頭戴斗笠在田間緊張地忙碌著,這正是家家戶戶農忙的時節。千畦的綠水中,細嫩的秧苗長得出奇的整齊,真是難得。
【深處種菱淺種稻,不深不淺種荷花】出自清代阮元《吳興雜詩》。意思是:水深的地方適宜種菱,水淺的地方適宜種稻子,而不深也不淺的地方適宜種荷花。詩句描寫了江南的美麗和富庶,反映了勞動人民充分利用自然發展生產的情形。
【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。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】出自唐代李紳詩《憫農》。意思是:農民在炎炎的烈日下鋤地,汗水滴到了禾苗下的田地上。可是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食物,每一粒都是如此辛苦得來的呢?
【稻花香里說豐年,聽取蛙聲一片】出自宋代辛棄疾詞《西江月》。意思是:田裡稻花飄香,蛙聲陣陣,似乎在告訴人們今年是個豐收年。此句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豐年的喜悅之情。
【天為之農,而我不農,谷亦不可得而取之】出自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•序》。農:耕種。意思是:上天給了我好時機耕種,而我不耕種,也就不會收穫到糧食。
【春不奪農時,則有食;夏不奪蠶工,則有衣】出自《新唐書•來濟傳》。蠶工:與蠶事有關的工作。意思是:春天不耽誤農耕的時間,就能有糧食吃;夏天不佔用蠶事工作,就能有衣服穿。說明了農桑的重要作用。
【數奪民時,大飢乃來】出自《呂氏春秋•上衣》。時:農時。意思是:多次佔用耽誤農時,就會造成大的饑荒。說明農時不可違。
【丈夫力耕長忍飢,老婦勤織長無衣】出自宋代徐照《促促詞》。長:同「常」。意思是:男子努力耕作,但還是經常忍飢挨餓;老婦辛勤紡織,卻總是沒有衣服穿。說明了勞動人民雖然辛勤勞作,但卻總是缺衣少食。
【王事唯農是務,無有求利於其官,以干農功】出自《國語•周語上》。王事:公事。意思是:在所有的公事當中,最重要的是專力於農業。沒有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妨害農事的。
【方今之務,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】出自漢代晁錯《論貴粟疏》。意思是:目前最重要的莫過於讓百姓從事農業生產了。說明國家應將農業作為根本。
【務民於農桑,薄收賦,廣畜積,以實倉廩,備水旱,故民可得而有也】出自漢代晁錯《論貴粟疏》。畜:同「蓄」,儲藏,積蓄。意思是:讓百姓專事於農桑,減輕徭役,多積蓄糧食,充實倉廩,以備水旱之用,這樣就能得到百姓的擁護了。
【舍本事而事末作,則田荒而國貧矣】出自《管子•治國》。本事:指農業。末作:指工商業。意思是:拋棄農業而從事經商,就會使田地荒廢,使國家貧窮。
■財貨
【地誠任,不患不財】出自《商君書•錯法》。誠:真正。意思是:土地被真正利用起來,就不怕沒有財源。
【君子非無賄之難,立而無令名之患】出自《左傳•昭公十六年》。賄:財富。令名:好名聲。意思是:君子不為沒有財富而擔憂,而應為長大後立不起美名而擔憂。
【貨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】出自《禮記•大學》。悖:不合理。意思是:不是通過正當途徑得來的財物,也會從不正當的途徑失去。
【貧不足羞,可羞是貧而無志】出自明代呂坤《呻吟語•力行》。意思是:貧窮並沒有什麼可羞恥的,讓人羞恥的是貧窮而又沒有志氣。
【富潤屋,德潤身】出自《禮記•大學》。意思是:富有的人,必然使其家中金碧輝煌;而有德行的人,卻可以使自身的行為更加美好。
【富無經業,則貨無常主,能者輻湊,不肖者瓦解】出自《史記•貨殖列傳》。輻:車輪的輻條。意思是:致富沒有固定的行業,財貨也不會總是屬於某一個人。對於有能力的人,財富就像車的輻條一樣聚集在車軸的周圍,對於沒有能力的人,財富就像破碎的瓦片一樣,很快就消失了。
【聚天下之人,不可以無財;理天下之財,不可以無義】出自宋代王安石《乞制置三司條例》。義:合理的方法。意思是:要想得到天下人的擁護,沒有一定的物資財富是不行的;要治理好天下的財富,沒有合理的方法是不行的。
■賦稅
【農夫稅多常辛苦,棄業寧為販寶翁】出自唐代張籍詩《賈客樂》。棄業:放棄農業。古代以農業為本業,而工商業則常為人所不齒。意思是:農民的賦稅太繁重了,總是辛苦不堪,因此,他們放棄了種田的本業,寧願做個販賣珠寶的商人。
【取於民有度,用之有止,國雖小必安;取於民無度,用之不止,國雖大必危】出自《管子•權修》。意思是:向百姓徵收賦稅有限度,花費有節制,即使國家小也一定能夠保持安定;向百姓徵收賦稅沒有限度,花費又沒有節制,即使國家再大也必然會有危機。
【誰道田家樂?春稅秋未足】出自宋代梅堯臣詩《田家語》。意思是:誰說農家的生活安定快樂?春天的賦稅到了秋天還沒有交齊呢!
【孰知賦斂之毒,有甚是蛇者乎】出自唐代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。是:這個。意思是:有誰會知道徭役比這毒蛇還殘酷呢?詩句深刻揭露了當時封建統治者對百姓的殘酷剝削。
【民貧輕揖讓,力盡畏征輸】出自清代沈德潛《夏日述感》。揖讓:主客相見時的禮節。意思是:人民貧苦的時候,不會注重那些繁文縟節;在他們財力匱乏之時,害怕的是官府徵收賦稅。
【易其田疇,薄其稅斂,民可使富也】出自《孟子•盡心上》。易:修治。意思是:治理好他們的田地,減輕他們的徭役和賦稅,就能夠使老百姓富足起來。
【官家不稅商,稅農服作苦】出自唐代姚合詩《庄居野行》。意思是:政府不讓經商的人服役納稅,卻將這些賦稅全都加在了農民的身上。詩句反映了當時的朝廷輕農重商的政策。
【春貸秋賦民皆歡,春賦秋貸民皆怨】出自《淮南子•說山訓》。意思是:春天放貸,秋天收稅,農民就都會歡喜;但春天收稅,而秋天放貸,農民就都會抱怨。
【能知歲事報陰晴,不知官租重與輕】出自明代馮惟敏詩《禽言》。歲事:一年的農事。意思是:能夠知道一年的收成如何,能夠預測天氣的陰晴,但卻無法知道稅租是輕還是重。詩句巧妙地揭示了農民的生活和命運常常掌握在官方的手中。
【賦斂厚,則下怨上矣】出自《管子•權修》。厚:重、多。下:指百姓。上:指君主。意思是:賦稅過於繁重,老百姓就會怨恨君主。說明要減輕百姓的負擔,才能平復民怨。
【弊政之大,莫若賄賂行而征賦亂】出自唐代柳宗元《答元饒州論政理書》。最大的弊政莫過於賄賂猖獗,賦稅繁多了。
【一叢深色花,十戶中人賦】出自唐代白居易詩《買花》。深色花:指牡丹花。中人:家產中等的人家。意思是:一叢牡丹花的價值,要抵得上十戶中等人家交一年的賦稅。可見統治階級是何等奢華。
【國賦三升民一斗,屠牛那不勝栽禾】出自清代龔自珍《己亥雜詩》。那:同「哪」,怎麼。栽禾:種田。意思是:國家規定農民的賦稅是三升米,但實際上,農民卻要交納一斗米,那麼,殺牛怎麼會不比種莊稼強呢?詩句揭示了當時的統治者對貧苦的勞動人民的恣意盤剝。
【六月禾未秀,官家已修倉】出自唐代聶夷中詩《田家》。意思是:剛到六月,禾苗還沒有吐穗開花,官府就已經早早地開始修築糧倉了。詩句含蓄而又深刻地揭露統治者對百姓的殘酷剝削。
【人間行路難,踏地出賦租】出自宋代蘇軾詩《魚蠻子》。賦租:即租稅。意思是:這個世界上,連走路都十分困難,只要腳一踏在地上,就得交租納稅。詩句表現了封建剝削之繁重和苛刻。
【一飯中人產,千金匹馬裝】出自清代陳恭尹詩《所見》。意思是:特權階層的一頓飯的價值就相當於一戶中等人家的全部財產;一匹馬的行頭就要耗費上千兩黃金。詩句尖銳地揭露了封建特權階級的窮奢極欲,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百姓的盤剝之重。
■百工
【人間巧藝奪天工】出自元代趙孟頫《贈放煙火者》。意思是:人間的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勝過了天上工匠。
【技藝之士資在於手】出自《商君書•算地》。手:技術,手藝。意思是:對於手工業者來說,他們的資本就在於他們手中的技藝。
【爐火照天地,紅星亂紫煙】出自唐代李白詩《秋浦歌》。紫煙:冶煉爐上冒出的煙雲。意思是:冶煉爐的爐火將四周照得紅彤彤的一片,紅色的火星四處飛濺,與升騰的紫色煙霧交織在一起。
【始臣之解牛時,所見無非牛者;三年之後,未嘗見全牛也】出自《莊子•養生主》。後常將此句用「目無全牛」來概括。意思是:在我開始殺牛時,所看到的沒有不是全牛的;然而,三年之後,我再殺牛時,就再沒看見過全牛了。說明實踐能讓人的技術更加純熟